黑龙江日报11月18日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增加迅速,仅2010年我省城市、县城生活垃圾达1037.94万吨。如今,“垃圾围城”危机的来临,让我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站在了“填埋”抑或“焚烧”的十字路口。
省政协委员在对我省城市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处理调研中发现,我省垃圾处理发展缓慢,目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基本为填埋式处理,无害化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科学处理形势不容乐观。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全省去年城市生活垃圾782.35万吨,无害化处理40.36%;县城生活垃圾255.59万吨,无害化处理4.8%。目前,我省生活垃圾焚烧式处理正在起步探索,堆肥处理方式尚未摆上日程。在大城市中,哈尔滨市日产生活垃圾大约3000吨,齐齐哈尔市日产生活垃圾1000吨,其中哈尔滨市仅实现了83%无害化的填埋,齐齐哈尔市尚未实现无害化处理。“通过对垃圾的焚烧可以起到很好的减量化效果,利用垃圾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经转化可用来供热或发电,资源化综合利用效果好。”省环保厅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由于焚烧处理方式其工程及运行费用高、对垃圾的成分和数量要求较为严格,因此我省城镇生活垃圾仍以填埋方式为主。 ”
“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填埋的垃圾降解却很慢,填埋场占地越来越大,适合做填埋场的地点越来越少。”一些省政协委员对于我省填埋式处理垃圾的方式表示担忧。
方禅玉委员提出,填埋物中的有机垃圾一旦处理不慎,其渗透液渗入地下水层将会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产生极其严重的污染,而且其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对环境的危害是不可恢复的。她主张应迅速寻找其它有效方式缓解这一问题。李晓陵委员认为,科学处理垃圾是项系统工程,尤其生活垃圾在源头上就要实现减量化和分类化。减量化就是仿效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实行居民购买不同容量、印有本人信用代码、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打破垃圾处理收费上的“大锅饭”体制,实行多制造垃圾多交费用和不实行分类垃圾的惩罚机制。为此呼吁政府要拿出决心和魄力来,吸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这样才能在源头上解决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分类化问题。
哈工大环境保护学院专家尤宏和刘慧玲认为,目前困扰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的一个难题在垃圾分类上,由于源头上没有分类,人为地增加了综合利用上的困难和成本,综合利用搞好了,垃圾发电、堆肥等就能积极开展起来,最大程度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早在今年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副主席陶夏新就提出《大力推进我省城市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处理》的提案。“焚烧对垃圾减量化是非常有效的,体积和重量都可以大大减少,残余的颗粒还可以用于筑路等建设工程,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大有益处。”陶夏新向记者解释说,焚烧处理方式遇阻主要是公众对垃圾焚烧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的担心。事实并非如此,据专家介绍,所谓二恶英,是以高分子材料为主,在中低温燃烧下,会产生十几种物质,有致癌作用,这些物质统称为二恶英。但通过现代新的焚烧和处理技术,只要提高燃烧温度,就会大大降低二恶英类物质生成,完全可以达到国际排放标准量。“在对北欧国家开展焚化方式处理垃圾考察中,我们考察组成员亲眼所见哥本哈根城区就建有许多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厂,有的离居民区很近,由于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对环境没有明显不利的影响,人们习以为常。”
陶夏新认为,更重要的是,焚烧不仅仅是解决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问题,进一步强调了能源化。垃圾焚烧厂都是减量化处理、供热、发电综合成一体的。“废弃物98%可以变成能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例如某一城市每年处理70万吨垃圾,可满足30%的区域供暖以及5%的电力。由于可以出售热和电能,又可以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不但每年不用政府补贴,而且一般20亿到30亿元人民币的处理厂投资,用20年到30年即可收回投资。
陶夏新建议我省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好垃圾的焚烧和综合处理工作。他提出,建议冬季取暖耗费大量燃料的我省城市大力推进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处理,积极支持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厂的建设,供热、发电统筹规划,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确实取得经济效益。设计上,严格要求采取先进的技术控制排放;运行中,政府委派检测人员不定期地抽查处理厂排放的烟气、污水等。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主动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科学知识、先进技术,消除群众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