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12月1日讯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习惯扯块布料到裁缝店做衣裳,然而自从“成衣”出现,当年的裁缝铺不是关门就是转型,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个别店铺依靠“实力”存活下来。近日,记者调查发现,被年轻人视作“老古董”的行当正焕发生机,再度得到人们青睐,就连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也走进“裁缝店”量体裁衣。
昨日,在景新市场内记者看到人来人往,裁缝店比比皆是。走进一家裁缝铺,呢子外套、羽绒服、裤子、睡衣等各式制作完成的服装挂满店铺,该店的老裁缝陈师傅正在用尺给顾客量身材。正在等待量尺寸的黄女士说,现在裁缝店的“量体裁衣”是真实惠,她在商场相中的珊瑚绒睡衣,一套标价近300元,在这里相同的面料和款式,加工出来100元就能“拿下”,而且尺寸还非常适合自己。
“以前很少有年轻人光顾裁缝店,现在常有年轻人拿着时尚杂志来店铺,询问能否按图量身定做。”陈师傅说,从今年九月开始,生意是越来越好,顾客只要选好面料,从设计、裁剪到制作加工他是毫不含糊。有些摆在商场专柜的衣服,同样的面料他这里都有,款式照着也能加工出来,价格便宜不少,年轻人来加工都是来仿成衣的款式。
说起量体裁衣的经过,正在选择面料的崔女士感触颇深。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常逛商场,对服装潮流比较关注。在商场相中一件大衣,试穿感觉有些肥大,就用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了多张照片,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裁缝店,到陈师傅这里说明了情况,做出成衣后,不光款式、面料相同,价格也比商场便宜近1200元。这样的量体裁衣既经济又实惠,特别划算。 说起今冬“量体裁衣”的流行,陈师傅介绍,市场内因面料、裁剪店扎堆,在齐市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消费群体。目前裁缝店都已经不是传统的加工制作,而是根据不同人的要求和特性来进行“量体裁衣”,更多地从事设计和打样等技术工作,制作则交给了缝纫工。由于今年棉花价格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导致从布料到时装全线上涨,也是促成裁缝店出现回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