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近四万户农民喜笑颜开
2011-12-01 16:30:3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姚建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2月1日讯 2011年,齐齐哈尔市已全面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务,改造泥草房3.61万户、293.82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21.71亿元。

  首批农户如期入住“德润社区”

  “搬出泥草房,住进新楼房,城里人生活啥样,咱现在生活就啥样!”初冬外面气温骤降,可在拜泉县国富镇自治村“德润社区” 65岁的郭孝老人家里,却是暖意融融。看着宽敞明亮的楼房,他逢人便夸现在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

  拜泉县自治村“德润社区”,是全县首个城镇化新社区,2010年4月破土动工,新社区规划用地196亩,工程总投资915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撤并全村7个自然屯,重建一个中心村,建成16栋6层居民楼,居住面积6.1万平方米,实现入住864户。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建设完成6栋总面积2万平方米住宅楼,完善住宅楼水、电、热、路附属设施建设,首批农户如期入住。自治村党支部书记田长明介绍,撤并7个自然屯后,村里新增耕地2585亩。这些耕地所产生的效益,大部分用来抵消村民住楼产生的供气、供电、供水、供暖等支出。村里还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观光旅游项目、提供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沼气原料供应源万头肉牛养殖区和工业区等。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村年收入将增长到3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万元以上。

  六种模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齐齐哈尔市为改善农民居住水平,连续四年开展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帮助农民告别低矮阴暗的泥草房,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2011年,市委、市政府要求继续加大泥草房改造力度,并将这一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惠民之要,列入2011年市政府20件实事之中。全市本着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的思路,推广“整村推进、整屯推进、农民公寓、农民别墅、廉租房、新型墙体材料”六种改造模式,采取泥草房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社区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和主要景观地带相结合的思路进行重点推进。并把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逐步整合集中,将新民居建设从单纯的农房改造逐步转变为区域整体共同推进的社会工程。

  健全机制全力推进泥草房改造

  为推进今年泥草房改造,齐齐哈尔市新年伊始就专题部署泥草房改造工作,完善改造实施方案,健全奖惩制度,明确改造目标,并将具体改造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与之签订责任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研究部署泥草房改造工作,多次深入改造工程现场,查看施工质量和改造进度。有关部门出台泥草房改造月报制度,随时掌握改造进展情况,要求相关部门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市所属各县(市)、区政府积极落实改造任务,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改造小组,派专人进驻改造村镇指导改造工作,督导施工单位施工,检查施工质量和速度。同时,各县(市)区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给予资金扶持、拓宽农民融资渠道等多种办法,帮助农民克服改造困难。全市还大力推广节能建材,鼓励农户建设节能住房,节能已成为全市泥草房改造建设的主打品牌,节能住房达97%以上。

  农民公寓小区尽享现代文明

  实施泥草房改造四年来,全市农民居住标准不断提高。2011年,农民公寓小区、城镇化新社区等城市化居民住宅区,已成为全市泥草房改造新民居建设的主要模式。各地许多原本都是住房条件较差的村屯,通过整合资源,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动员大多数农户建成公寓楼,搬进了新社区。依龙镇推广“丰林模式”,实施整镇推进,用两年时间将全镇18个行政村整合建设为区域合理、风格各异的新农村中心社区,把泥草房全部改造为宽敞、洁净、明亮的楼房。同时,完善街路、给排水、供暖等配套设施,整合优化商贸、医疗、教育、小区治安、手机电话经营网点等社会服务资源,形成繁华村镇,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