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被冻上的垃圾。
王亚莉在清理下水井上的垃圾。
搬条石铺路。
清理水沟上的冰。
东北网12月13日讯 7日,哈尔滨今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8时许,记者到达哈市道外区新一街道办事处一机社区时,社区副主任林文艳和王伟艳已经到了社区。林文艳点好了大办公室的炉子,王伟艳正在点小办公室的炉子,尽管生了炉子,但办公室内仍能看见呵气。
王伟艳今年44岁,她来社区还不到一个月,来这之前根本没点过炉子。
1
刨垃圾箱修水沟
六个女人齐上阵
8时30分左右,一机社区主任59岁的倪锡兰、社区副主任王亚莉、社区劳动保障站站长王慧君、社区劳动保障站社保员姜晓茹陆续来到社区。
倪锡兰刚进门,林文艳就 向她汇报: “道口五道街 和六道街的垃圾箱又冻住了,得 赶紧去刨 开,我和伟 艳先过去扌 周垃圾箱。”“你俩扌 周不动,我也去。”王亚莉边说边换衣服。“那这么着,晓茹在家看炉子,咱都去吧。”倪主任说。
一机社区负责的范围从道口四道街至道口七道街,整个辖区共2862户,7座旱厕、13个垃圾箱、2个垃圾斗、21个污水盆。林文艳就住在道口五道街,她主抓一机社区的卫生。“夏天4时左右,冬天6时左右,当环卫工人来拉垃圾时,我要协助他们‘撵车’,就是把停靠在垃圾箱旁的私家车劝走,不然垃圾车特别容易把私家车刮了。”林文艳告诉记者。
7日“撵车”的时候,林文艳发现垃圾箱又冻住了。最近一个月,由于一些居民将湿炉灰直接倒进垃圾箱,导致垃圾箱总冻,所以他们每隔几天就要去刨一次。林文艳和王伟艳等人扛着锹、钎子和镐来到道口五道街垃圾箱旁。他们先将工具放下,然后喊着号子开始推垃圾箱,“轰隆”一声垃圾箱被推翻,垃圾倾洒出来,灰尘四散。王伟艳拿起镐开始刨垃圾箱底被冻住的垃圾,王亚莉拿着锹去铲炉灰,林文艳则将钎子伸到冻住的垃圾底部撬大垃圾块,三人干起活来配合默契。
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一共推倒了3个垃圾箱。
9时30分,林文艳和王伟艳等人刚回到办公室,新的任务又来了,道口五道街路面有一处漏水点,水已经将土路的路面冲出了一道沟,沟两侧已经结冰,常有车被困在沟里。接到居民反映的问题后,林文艳和王伟艳等人拉了一车好不容易才凑齐的石头,准备去垫路。还没来得及将湿透的衣服换下,林文艳、王伟艳和王亚莉等人就又出发了。
“我们要把水沟里的砖头抠出来,再把冰刨掉,最后把找来的条形石铺上去。”倪锡兰告诉记者:“但愿这些石头能多坚持几天,大冬天的,大家不怕干活,就是找石头太费劲了,没有啊。”
来到水沟旁边,王亚莉和王慧君挖沟,林文艳和王伟艳抡大镐刨冰。“谁抡大镐抡累了就换着歇歇。”倪锡兰提醒着大家。“我们抡大镐都抡出名了,有一次我在街上碰见原来的同事,他问我今天怎么没去抡大镐啊。”王伟艳说。
“社区主要工作集中在我们6个女人身上,我年龄最大59岁,最小的是王亚莉32岁,我们6个人平均年龄44岁。”倪锡兰告诉记者,冬天刨冰、刨垃圾箱她们都得抡大镐,这让他们在办事处很出名。
“有一次我爱人来找我,大老远都没认出我来。平时我回家跟他说我们上班抡大镐,他都不相信,那一次以后才相信。”王亚莉说。
“虽然社区都有卫生员,但他们经常忙不过来,这时候我们就得亲自抡大镐。”倪锡兰说。
2
走东家串西家问居民生活难事
虽然道口五道街的出水点常年流水不止,但道口六道街却还有居民吃不上水。就在林文艳等人搬石垫路时,倪锡兰放心不下那些停水的住户,挨家挨户敲门询问情况。
“老四,你家来水没?”“有水,昨天来了,好像老曹家没水吧。”“那行,我去老曹家问问。”倪锡兰转身往另一位居民家中走去。看到路边扔着一截油烟机的排烟管,倪锡兰连忙走过去捡起来:“不怕你笑话,现在我们是走到哪捡到哪,这截管子正好拿回去烧火。”
“社区办公经费一个月就50元钱,虽然冬天取暖办事处给了3吨煤,但引火的柈子和胶皮得社区自己找。我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走到哪捡到哪,别人扔的鞋子、废车胎、修理工用过的沾满机油的手套等,有什么捡什么,捡回来烧火。”倪锡兰告诉记者,有些居民知道他们不容易,主动帮他们寻找破木板旧家具。前几天有一户居民主动给他们送来了五扇旧门,他们烧了七八天。
倪锡兰、王亚莉和林文艳2007年开始就在一机社区工作。2009年2月,因为回迁没有钱交各种费用,辖区低保户张大爷一直无法住进新房子,倪锡兰和另外3名副主任每人拿了1200元钱,凑了4800元钱帮张大爷办理了进户手续。2009年9月,位于道口六道街的一处供水主管线爆裂,居民第一时间通知了社区。凌晨两点,倪锡兰和林文艳赶到出事地点,趟着齐膝深的水一边打电话向上级反映一边挨家挨户敲居民的门。
2010年,低保户王大妈去世,林文艳给无儿无女的老人最后穿上了寿衣。
3
修电脑盘火炕个个都是多面手
12时30分,忙碌了一上午的林文艳和王伟艳等人吃完午饭,坐在大办公室的小炕上休息。
“这小炕和烟囱都是我们几个女同志拣砖头、推沙子一点一点砌起来的。”林文艳指着炕梢歪歪扭扭的烟囱告诉记者,有时候出去干活衣服湿了,回来后她们就把湿衣服放到小炕上,一会衣服就干了。“都是女同志,开始都不会盘炕,盘了一遍不行拆了重盘第二遍,慢慢就学会了,跟织手套一样。”林文艳坐在炕上一边织手套一边说,她从家里拿来了旧毛线,午休的时候就给大家织手套,因为干活时最费的就是手套。
王亚莉早晨一来,就把复印机抱到了小炕上暖着了。“屋子太冷了,复印机的墨粉在鼓上形成颗粒,无法复印。”王亚莉说,到中午复印机就暖得差不多了。接上线一试,复印机恢复了正常。“虽然她是我们中年龄最小的,但是她能抡大镐能写材料,很多社区材料都出自她的手。”林文艳告诉记者,办公室的电脑、打印机等出了小毛病都是王亚莉修理。“我们社区都是一个人当多个人用,鼓捣鼓捣就会了。就这条件,总找人也修不起呀。”王亚莉说。
4
担心泡倒房子
每天巡视漏水点
13时许,上班的时间到了,林文艳收起毛线手套,穿好衣服又要出门。
这一次,林文艳和王伟艳要去巡视附近的漏水点,除了上午她们搬石头垫起来的五道街的漏水点,这一带的漏水点还有3处,六道街一处,新盖的地铁小区旁两处。“这些地方的水已经漏了3年,平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怕周围的房子被泡倒,所以每天我们都要到这些地方转转,看看有没有新变化。”林文艳告诉记者。
在地铁小区旁,林文艳指着一处漏水点告诉记者:“这就是一个漏水点。这水一直就这么不停往出流都3年了,该找的部门我们都找过了,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林文艳和王伟艳出来巡视漏水点的时候,王慧君和姜晓茹也出发了,她俩要去贴通知。“国家对‘4555’灵活就业人员有了新政策,我们得把这个新的惠民政策传达下去。”王慧君告诉记者。
此时,倪锡兰则正在往派出所赶,一位在辖区租房住的老人病死了,她要协助民警核实信息。
7日,这平平常常的一天,他们就这样忙碌着。
记者手记
进入一机社区,感觉时间一下倒退了20年,点炉子、倒煤灰、捡胶鞋引火、拿大镐刨冰……这是21世纪现代化的社区干部要做的事吗?可它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发生着。
在哈尔滨市,像一机社区这样的老职工宿舍居民区已极为少见,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或许这里不久后也会建成漂亮的群楼,市民的生活条件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社区办公条件也会明显改善,但是,这些社区干部的职业精神着实令这里的居民与她们难舍难分。实实在在,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把居民住户当亲人,把自己供职的社区当做自家一样细心打理,这里已成了居民温馨的生活家园,愿这样的社区更多些,愿这样的“小巷总理”出现在更多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