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2月19日讯 高挑的身材、瘦削的面庞、朴素的衣着,却掩饰不住家乡人、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团长冯英的高雅气质。12月16日、17日,冯英率中芭一行110人在哈尔滨演出两场中国版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受到市民热烈欢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冯英对家乡的芭蕾发展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利用芭蕾将中国介绍给全世界”
2010年夏天,受哈尔滨市文化局邀请,冯英带领170人的中芭“超强阵容”来到哈尔滨演出芭蕾舞剧《奥涅金》,作为第30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压轴大戏。直到今天,她仍对当时观众的热情记忆犹新。
“最早定下《奥涅金》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担心。因为即使在北京演出时,也出现了观众看不懂的情况。但‘哈夏’的观众水准非常高,大部分观众都看懂了我们的剧,他们的掌声表达了对我们演出的理解和认可。”冯英说,此次演出的中国版《胡桃夹子》是中芭“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该版本是对2000年中芭创作的《胡桃夹子》的全新改版和翻新,强化了我国农历春节的时间背景,同时丰富了“年”、青花瓷等中国文化元素。
冯英说,中芭从1959年建团至今,创作了《鱼美人》、《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剧目,始终努力使芭蕾这门诞生在西方的艺术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鲜活,以便让更多的百姓欣赏到芭蕾艺术的独特魅力。2012年,中芭在引进外国经典剧目的同时,还将积极进行“中国风”作品的创作。冯英说,“作为一门艺术来讲,芭蕾可以尝试改编更多的中国文学名著,当然,这需要花些心思去思考,每个院团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
“哈尔滨应当创作带有城市符号的芭蕾舞剧”
作为北国名城,哈尔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最早接触西方艺术的中国城市。早在20世纪之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与通车,大批的俄国芭蕾舞团和舞蹈家来到哈尔滨进行排练和演出,哈尔滨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芭蕾舞的摇篮”。冯英认为,中国的各个城市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芭蕾舞蹈学校以及芭蕾舞团,“特别是哈尔滨,有着丰沃的艺术土壤,发展芭蕾艺术具有极大的优势。”
冯英认为,文化艺术对塑造一个城市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芭蕾是国际化艺术的象征,在哈尔滨建立专业的芭蕾学校、芭蕾舞团,将对这座城市甚至中国的芭蕾事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哈尔滨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肢体语言来与国际进行交流,打造国际化的城市品牌。”
中国版《胡桃夹子》是发生在北京人家的喜乐童话,《红色娘子军》则与海南岛画上了等号,哈尔滨是否可以打造一出有着自己城市标注的芭蕾舞剧呢?冯英肯定了记者的想法,“就像当年的歌曲《太阳岛上》一样,哈尔滨完全可以排演一出具有城市特色的芭蕾舞剧,我们可以借助冰雪或者其他城市特色,讲述一个发生在哈尔滨的动人故事,并将其打造为艺术精品,不仅吸引人来欣赏,还要能走出去,向世界展示我们美丽的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