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12月28日讯 27日从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获悉,今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占资源总数的53.2%;实现劳务收入105.3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061元。
齐市通过技能培训拓宽转移渠道、优化就业环境等方面全力推动劳务产业的发展。在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方面,以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了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围绕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对现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了重新排查整合,组织县、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前的摸底调查工作。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探索了适合不同岗位、不同行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方式方法。
开展国内外劳务市场,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市、县(市)组织5批次29个转移薄弱村的支部书记,赴青岛、大连、满洲里等地,开展面对面对接,按需对接,输出农村劳动力。巩固和拓展国内劳务市场,通过亲戚帮、“能人”领、中介带、政府转等形式,全市向市外输出劳务71.4万人。扩大国外劳务输出规模,充分发挥亲缘优势、民族优势和区位优势,向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输出劳务2.05万人。
探索劳务经济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劳务输出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加强以劳务经纪人、“能人”、劳务协会为重点的市场载体建设,整合了“能人”、经纪人资源,发挥了市场载体在劳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了劳务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目前,全市已发展劳务中介机构138家,劳务协会125家,劳务经纪人3703人,劳务“能人”8038人,通过市场主体转移农村劳动力11800多人。
农村劳动力以模式化建设为基础,加强信息、服务站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和服务工作,创造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市124个乡镇和1263个村劳务经济模式化乡镇建设达标率分别为88%和92%。依托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建立了以村为基点,以乡劳转服务站为终端,以市、县劳转办为中心,上下相连、左右贯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体系,多形式、多渠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