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生辉
——记通河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共产党员曹桂芝
曹桂芝,今年41岁,1989年参加工作、入党,曾任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副校长,现任通河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从教22年来,她无怨无悔地做着一名传递爱心的使者,默默无闻地履行着做一名好老师的庄严承诺,用心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出为人师者爱的光辉。她是家长眼里的好教师,职工心中的好校长,特殊儿童的好妈妈。
爱岗敬业的好教师
上班伊始,曹桂芝就选择了最苦最累的班主任工作岗位,而且一直带毕业班。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她说服新婚的爱人先不要孩子,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也“泡”在学校里,钻研教学,给学生补课,成功送走一茬又一茬毕业班,奉献了自己几百个休息日。
曹桂芝意外怀孕那年,家人喜出望外,可她不顾身体虚弱和妊娠反应强烈,一如既往地超负荷工作,几次在班级晕倒。医生建议她静卧休养,学校给假让她回家,她却说:“现在是孩子们学习的关键时期,换老师需要适应很长时间,会影响学生成绩!”那年冬天,教室暖气冻裂了,水流到地上不久便结成冰,每上十分钟课,孩子们就活动一会儿进行取暖,而曹桂芝还要抓紧时间批改作业,手脚冻肿了,脸上起了冻疮。一天,她忍着腹痛坚持给学生上了四节课,终于脸色惨白地晕倒在讲台上。孩子们把她扶起来时,发现她鞋子和裤管里满是血。她忍着失去孩子的悲痛,仅休息了六天又回学校上班。
曹桂芝任教导主任期间,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按理可以不用再当班主任,可考虑到学校师资不足,她又主动提出继续兼任班主任。肩负“三重重担”,她每天早晨五点半去上班,正常时间讲课,科任课时间听课、印卷、安排班级工作、查课、查教案、参加教研、组织教学竞赛、开展少先队活动等,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刻印刷钢板到深夜……由于过度疲劳,她时常头晕,还会出现短暂休克,校领导和同事都劝她去做检查,她总说:“不碍事,一会就好了”。后来竟导致暂时性失明,医生建议必须入院治疗休养,她却固执地开了点儿药,就又跑回学校了。
天道酬勤。多年来,各种荣誉证书装满了曹桂芝的书柜:省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哈尔滨市优秀教师、优秀大队辅导员、教师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语言文字先进个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作为高级教师,她陆续培养出一批批年轻骨干教师,输送走一个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好老师”在领导、学生和家长中口口相传。
攻坚克难的好校长
刚到特殊教育中心任校长,曹桂芝着实吓了一跳:学生聋哑、智障、肢残、自闭;教学设备落后,教室漏雨,宿舍潮湿,食堂卫生堪忧。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改变环境,一定要让学生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经过认真调研,她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停用多年的卫生间。以前孩子们要出校百米外如厕,老师左右相跟,肢体残疾的孩子有时来不及走到厕所就尿了裤子。她组织后勤人员和部分教师,利用两个周末把卫生间修好,孩子们上厕所不用再出楼了,兴奋的像拿到了圣诞礼物,个个拍手称快。教职工受她感染都以校为家,主动为学校献策出力,学校团结、民主、向上的氛围空前浓厚。
为培养特殊孩子的意志和能力,学校研究确定了“团结、博爱、诚信、奉献”的校训,把身残志坚残疾人的榜样张海迪、邰丽华、海伦凯勒等名人字画张贴在走廊,把“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张贴在教室,时刻激励大家热爱生活,努力向上。她积极组织教学改革,开发特教生校本课程,编写《生活语言》、《生活数学》、《手工技能》等教材;筹集资金购买必要的学具、模具,开展情景教学;把走廊和板报布置的五彩缤纷,展示学生绘画、十字绣和沙画等技能作品。
为减轻困难学生家庭负担,她动员全校教职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为了筹集学校建设资金,她东奔西走、四处求援。短短半年,特教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室重新装修;学生的被褥焕然一新;毛巾、拖鞋等用品整齐摆放;闷热的宿舍安装电扇、定期消毒;食堂桌椅全部更新、三餐实现营养搭配并免费供应。环境温馨、教师上进、教法灵活的特教中心,成为了家长放心的校园,园丁辛勤耕耘的花园、特殊孩子喜爱的乐园。
无私奉献的好妈妈
流产以后,曹桂芝再也没有过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那份珍贵的母爱全部献给了学生。
在普校任教时,一到周末她就给后进生补课,从没收过一分钱。班里的孤困、单亲家庭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对她都充满感激。她经常把这些孩子带回家住,给她们洗澡,洗衣服,做可口的饭菜,让她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呵护。到特教中心后,曹桂芝不仅履行好校长的职责,更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那些不能完全自理的孩子。每到节日,她都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水果;每周都分批带领孩子到浴池洗澡;智障班孩子上厕所,她甚至帮着擦屁股、换卫生巾。孩子们的床乱了,她帮忙叠好铺平;衣服脏了,她帮忙换洗,白天忙不完晚上还要带回家。在她的日历中,唯独没有自己的休息日。
曹桂芝流产病愈归来时,孩子们在校门口排起长队,手捧鲜花、欢呼雀跃地将她团团围住。一声声“曹妈妈”、一个个拥抱,使她泪流满面。她说:“只要一看到这些孩子,我心里就特别踏实;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现在,每逢教师节、母亲节,她的信箱总会被孩子们的祝福挤满;一到春节,家里的电话总是应接不暇。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赢得了所有学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