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0日讯 题:“重锤响鼓”引领用人导向——《特色城镇化崛起黑龙江》系列报道之九
记者 印蕾
我省走出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带动了全省重要战线和主要城市经济的全面跃升。这得益于“顶层设计”、“强势助推”、“龙脉崛起”、“浓墨重彩”、“文化长入”,也得益于“重锤响鼓”引领用人导向。
省委立足于锻造一支政治靠得住、能力上得去、作风过得硬,且能引领广大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开创崭新局面、实现科学发展的强班子硬队伍,近几年突出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用优秀精神激励干部,用伟大实践锻造干部,用率先垂范引领干部。
一支奋发进取的优秀干部队伍与全省人民一道,闯出了一条龙江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之路。

每月一期的龙江发展讲坛,帮助领导干部丰富知识、提升素质。资料图片
静下心来好读书
“领导干部要挤出时间,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特别是多读哲学、政治、历史、法律、科技、文学等方面的书,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加油补能,增加储备,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能责任。”
2010年11月25日,省委党校。大报告厅座无虚席。省委书记吉炳轩在这里为来自省直机关、省属高校等单位的70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作了《静下心来好读书》的党课报告。
类似的党课,四个月时间里,省委书记亲自辅导的还有两次:
2010年8月7日,吉炳轩为全省1200多名后备干部作题为《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推动龙江更好更快发展》的专题辅导报告。
2010年9月27日,吉炳轩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勉励大学生们牢记历史使命,为龙江的更好更快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省委主要领导的率先垂范,在全省领导干部中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每月一期的“龙江发展讲坛”,聘请国内外高级专家学者、中央国家机关高层次领导干部,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作报告。打造全省领导干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接受培训、提升素质的精品工程。讲坛在省委党校设主会场,并在全省13市地设分会场,每期都有来自省直各单位、各市(地)、县(区)的领导干部5000余人听取报告。
干什么学什么,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牡丹江市从调整经济结构和知识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主基调出发,把学习与三年“超千破百”(GDP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目标同举共重,努力让学习活动成为助推新一轮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哈尔滨市南岗区在44个直属党组织、3.2万名党员中,以共同的学习理念、学习目标为纽带,以相同的学习爱好、学习兴趣为基础,根据各党组织的组织机构、人员特点、工作职能和目标任务的不同,在领导班子、机关干部、街道(社区)、企业、校园等八个层面建立了1000多个各具特色、长短期结合、大小适宜的“学习共同体”,采取专家辅导、调查研究、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学习课堂延伸到重点工作一线,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在破解经济发展、服务民生、信访维稳、征地拆迁、道路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团结鼓劲谋发展,凝心聚力学为先。在龙江大地,把学习当做一种历史责任、一种内在需求、一种终生使命的理念正深入人心。

铁人精神,薪火相传。资料图
精神引擎增动力
2008年4月,省委书记吉炳轩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为代表的崇高精神,是黑龙江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根植黑龙江、体现本土化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黑龙江省推进“八加十战略”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大力弘扬这一精神,使之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在农垦、森工城镇化建设和交通、道桥建设“四个三年会战决战”的伟大实践中,垦区人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和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创造了三年提高城镇化比率23个百分点的世界奇迹;林区人发扬“红松、头雁、黄牛和公仆”的“森工精神”,三年建设超过三十年城镇规模的中国奇迹;交通人用特别能“承重、吃苦、战斗和奉献”的精神,三年建设了比过去三十年建设还多两倍高速公路的会战奇迹;哈尔滨路桥人“勇于吃大苦、甘于受大累”的“路桥精神”,创造了三年建成三座跨江桥、打造500多条道路的寒地奇迹。
以创业拓展发展空间,造福龙江百姓;以创新打破发展樊篱,激发全省活力;以创优推动赶超晋位,推动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为激发全省上下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进一步推进我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省委作出重大决策,在全省全面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行动,纪检部门深化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拓展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覆盖面,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开制度;组织部门致力于提高广大干部创业本领、创新意识和创优能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体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公安机关努力提升警务信息化、执法规范化、惠民服务化水平,为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黑龙江交通人用特别能“承重、吃苦、战斗和奉献”的精神,创造了高速公路建设奇迹。图片来源: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
一群头雁带腾飞
从2008年省委确立并实施“八加十战略”,虽然只有短短四年时间,但带给龙江发展出现的巨大变化不容置疑。推进跨越的伟大实践培养、锤炼着干部,锻造、检验了队伍。
省城哈尔滨,“五加二”、“白加黑”,24小时全天候、超负荷运转,早已成为市建委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常态。一个个可亲可爱的身影,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场景,奏响着城市建设快、再快、更快的进行曲。
宣化街高架桥工程指挥部现场指挥、市建委总经济师张文库始终坚持在工程一线,在担任先锋路工程现场指挥时,他把办公室移到工地上,每天坚持午夜12点到现场巡查夜间施工情况,同事们眼中的他“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市建委基础设施处调研员、道路结构性升级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曹刚,今年组织实施道路结构升级改造工程69条,在使城市三、四类街道通行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积极为周边居民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同事们说,“他收到的锦旗都可以铺一条路了。”
在新的我省干线公路示意图上,纵横交错、联结成网的红线,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条条代表干线公路的线条,而对于参与龙江交通建设三年决战的建设者们来说,那是一条条涌动的血脉,它里面承载的是:决战之初,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讨论,而最终形成的蓝图;决战开始,跑项目、跑资金的工作人员嘴里、脚上长满的大泡;设计者在野外勘探时,手臂和大腿划开的一道道伤口;冰山一样的凌汛袭向工地时,背起炸药第一个跳进江中的壮士那一声的呐喊;甚至是无数个一线建设者在失去亲人又不能送别时,心中留下的那份永远的悲恸和疼痛……
勘察设计是项目报批的第一关。按交通运输部规定,“平原区高速公路,设计周期不少于24个月,山岭区高速公路和特大桥不少于36个月”。而三年决战3042公里高速公路设计的时间仅仅用了一年。勘察设计人员一年365天,只休了大年三十和初一两天,干了363天。勘察设计外业人员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穿山越岭,500名勘察设计内业人员集中在一起,吃三,睡五,干十六,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工作量,28条重点公路工程项目的270万张图纸如期完成。
决战道路上,当几十万交通大军开赴工地的时候,50年未遇的提前到来的雨期挡住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冰山一样的凌汛袭向了刚刚建好的大桥。困难阻挡不了攻坚的脚步。公路建设者不分严寒酷暑,抢晴天、战雨天,昼夜奋战,人停机械不停;开展冬季低温施工、冬季备料、冬季培训,变冬闲为冬忙,始终坚守在一线……
双佳项目监理李奇身患癌症,依旧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在一线,编排工期、讲解工序、严格监理,一次次与死神抗争、一次次与时间赛跑。他要把自己丰富的施工经验奉献给三年决战。
特色城镇化道路,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地方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趟出了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路。在路上,头雁引领,众雁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