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1月21日讯 元旦刚过,又迎春节。一年忙到头,眼下农民朋友在忙些啥?想些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甘南县农村一线进行采访。
来到长山乡前程村,一个农户家的院子里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原来这家正在杀年猪。50来岁的主人高喜选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坐,记者直奔院里四间红瓦房走去,老高连忙说:“错了,那是羊圈!”看到老高一家住的是三间旧平房,记者纳闷儿地问:“你们家羊的待遇比人好啊!”老高笑着说:“人是花钱的,羊可是挣钱的。”
攀谈中记者了解到,高喜选家每年都种七八垧地,加上养了近200只羊,这几年收入稳中有升,头两年还在市区买了楼房,日子过得滋润。问他增收的秘诀是什么,老高说,一是人认干,二是靠科技。今年他种的水稻和玉米都选用了良种,又新上了节水喷灌设备,为丰产增收打了好底子。今天,他宰杀了自家养的肥猪,邀请很多亲友来聚一聚,再就是全家等着过个安稳年了。
在甘南镇晓光村,村支书柴寿军向记者介绍说,晓光村有种水稻的传统,基本家家都有水田,但今年农民们种水稻的步调却不一致了。怎么个不一致法?柴书记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有机水稻了,那收入确实不一样。村民刘兆全告诉记者,他家今年种了70多亩有机水稻,价格几乎是普通水稻的2倍,纯收入近6万块钱。柴书记还说,一样是种地,学不学科技,效果就是不一样,农民们也认这个理儿。如今村里好多人家都买了电脑,上了宽带,用来学技术、查信息。
甘南县大力推广水田,让农民们尝到了旱涝保收的甜头。而中兴乡地处丘陵地带,他们又是如何保障让农民种好地、多挣钱呢?在中兴乡建设村记者找到了答案。这个村的孙宝林今年种了12亩高粱,仅这12亩地就为他家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打开孙宝林自家留用的一袋高粱,记者看到米粒个个饱满圆润。孙宝林说:“这是奥杂系列高粱,在咱山区种正好,稳产,抗旱抗涝,比玉米强。”
扩大高粱、谷子等抗旱、高效杂粮种植面积,就是中兴乡保丰收的破题之策。目前,全乡有800多户农民种植杂粮,在种植面积上高粱达到3万亩、谷子达到7000多亩。今年,仅这两种作物就为全乡农民带来4000万元收入,实现人均增收1080元。
正忙于安排科普之冬工作的甘南县农业局副局长徐耀坤说,甘南县近几年一直致力调优种植结构和推广适用品种,目前全县水田总面积达到37.6万亩,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的种植也上了规模,累计新打机电井10506眼,大型农机具发展到1925台套,这些都为彻底改变种植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连年夺丰收的关键因素。
据了解,今年甘南县县属地区粮食总产达19.75亿斤,打破了去年18.1亿斤的纪录,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增收。这个县还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采访中,记者又随同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廷生来到兴十四镇“科普之冬”现场,虽然已到下午3点,正是农民冬季吃“两顿饭”的时间,可几处科技信息咨询台前依然被围得严实,500余份农业科技资料早已被抢一空。兴五村村民高守朋说,他去年在“科普之冬”培训班上学到了玉米密植技术,今年多挣不少钱,所以来“跟进”,想再多了解点实用性强的招法,今年这个冬天怎么也得学成半个“农技师”,过个“学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