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4日讯 (高正南 王增伟 记者 侯巍)“五一”前夕,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镇上碱村文化活动室传出欢歌笑语,村民自编自演,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正在这里上演,让众乡亲一饱眼福。
只有100多户人家的上碱村地处老黑山的深处,距东宁县城60多公里,是革命老区。这里山高林密,曾经是抗联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地方。如今这个地处中俄边境的小山村,却成了十里八乡农民的文化乐土。
文化改变生活
农民渐渐富了起来,可传统的东北“猫冬”习俗依然存在。每年秋收之后,一些无事的村民便聚在一起赌博,屡禁不止。村里夫妻不睦,偷盗案件频发。怎样才能把这些人从赌桌上拉下来?
2008年,上碱村民营企业家许文杰出了个主意:“办个文化站,搞文艺晚会。”村干部们商量后,拍手叫好。村党支部将村里有文化专长的人召集在一起,首先把村文化活动室装修一新,挂上上碱村文化站的牌子,然后配上企业家捐助的电子琴、电吉他、架子鼓等多种乐器,并邀请了多才多艺的村民荆国臻担任站长。
文化带来快乐
为了发动大家参与热情,党支部、村委会和文化站长荆国臻把几个有热情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借助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电脑学习创编。荆国臻创编了山东柳琴、相声和小品,宋淑琴学起了黄梅戏《贵妃醉酒》,李殿宝学起湖南花鼓戏,“村民五人组合”自己编舞和表演。
2009年上碱村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一鸣惊人。村民惊讶:都是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庄家人,咋一上场就不一样了呢!
很多人受到鼓舞跃跃欲试。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碱村男女老幼齐上阵,参演人数达40多人,文化活动室被挤得水泄不通。
乡亲们的文化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荆国臻感叹:“谁能想到我们一个100多户的小村,参加演出的能有这么多人!”作为业余站长,荆国臻除了务农、雕刻,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文化活动上,培养了不少文化骨干,很多人还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赵波在东宁县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人到中年的村民汤龙灿喜欢音乐,对电子琴爱不释手,他对村干部说:“只要让我练琴,干啥都行。”他义务为文化活动室烧锅炉,为节目伴奏,每天练琴到深夜。他创作的《真爱家园》、《爱人》等曲目深受村民喜爱,还传到了网上,惹起网友的热议。
文化创造和谐
上碱村文化站成了村民和附近矿工家属的自娱自乐的活动场所。每天晚上,村民都到这里唱歌跳舞,舒展身心。逢上排练节目,男女老少聚在台下观看,拍手叫好。
如今,上碱村已经成了方圆几公里的文化中心,阳明、下碱、太平沟等几个村的村民常来参加活动,春节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想着回家看一看。村里每逢春节、五一、七一、国庆、元旦等节日都要举办晚会,迎接检查也有文艺演出。文艺活动把赌博的人从牌桌上拉了回来,村民变得文明了,相处和睦了,村里也夜不闭户了。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老黑山镇11个村的文艺爱好者齐聚到上碱村进行文艺汇演,演出活动结束后,许多人意犹未尽地说:“明年我们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