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层 看发展]社区里居住机械化种地 新农民过上新生活
2012-09-16 06:01:2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孙大爷家所在的“曙光新村”。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就要收割了,孙政权在给收割机做检修。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东北网9月16日讯(记者 李倩)“现在我们农民住在社区里,种地靠机器,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83岁的农民孙允镐,谈起生活的巨变,感慨良多。9月13日,当记者来到绥化市庆安县勤劳镇曙光村采访时,孙大爷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参观他家。

  车子刚开进孙大爷家所在的“曙光新村”,整齐划一的住宅楼,穿村而过的清澈渠水,宽敞平坦的休闲广场,一派新农村的美丽景象扑面而来。

  走进孙大爷的家,120多平米的房子里,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和城里房子没两样,平板电视、油烟机、热水器、电冰箱等各种现代化的电器也都样样齐全。

  然而,就在5年前,孙大爷一家还住着破旧的泥砖房,平日里和妻子一起打理着几亩水田。他回忆说,当时地里的活儿又累又多,虽然自己有点手艺,儿子也会用在外打工赚的钱贴补家用,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现在生活好了,上了楼,进了社区,出门就是小花园,社区就有卫生所,回想起以前冬天拽柴火烧炕、看病要走5里多路的日子,变化真是太大了!”孙大爷激动地说。


 

孙大爷家所在的“曙光新村”内整齐划一的住宅楼。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孙大爷的老伴用“电拖把”为家里做清洁。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孙大爷经常在家里用楼宇对讲和老邻居聊家常。 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孙大爷说,现在的好日子,都要感谢那件“改变他们生活的大事”。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引下,从2008年开始,庆安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建设中心村、撤并自然屯”的思路,投资6535万打造了曙光新村。新建了4栋住宅楼,1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2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建成后的曙光新村具备了生活居住区、娱乐休闲区、生产加工区三大功能区,村民不用掏什么钱就能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曙光村对撤出的空屯原地复垦;对原有废弃沟渠、道路和零星的荒草地及未利用地进行整理,仅这些就增加耕地1600多亩,每年可增产粮食83万多公斤,年增收165万元。这几年,村里还建设采摘园,发展旅游业及特色养殖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多了,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的农民选择回到村里。孙大爷的儿子孙政权告诉记者,以前家乡收入差,机会少,一直在外打工,可有了好政策,种地的收入增加了,回来后就再也不想离开了,如今的孙政权已经将根深深的扎在这片土地里,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大家一起干,现在已经是备受乡亲们喜爱的曙光村村主任了。

  孙政权说,他们村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种地靠机械,全村18000亩的水田从种到收,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目前,该村的农机合作社已有收割机6台、2台1204拖拉机、东方红554型拖拉机3台,钩机、铲车等各类农机具一应俱全。按他的话说:“用上大机械,省时省力, 50个人的活,大机器一天就干完了。”

  回顾这几年的日子,孙大爷说,感觉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生活是越来越幸福了!至于以后的日子,“当然有奔头!”孙政权笑着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着眼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组织一些地方整村推进,着力加强重点示范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由试点先行向全面推进转变,使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省城镇化率已达到56.5%,农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