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2日讯 题:让“特殊孩子”变成普通人----记哈市儿童医院语言认知教育训练中心主任史文红
魏然 东北网记者李博
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一座俄式建筑二楼,有一家语言认知教育训练中心,是黑龙江省医疗机构中唯一一家从事婴幼儿发育障碍及行为问题儿童的咨询、评估、训练、指导等医疗与教育密切结合的专业训练基地。在这里,中心主任史文红和中心老师们为了让那些发育迟滞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学习困难与注意力缺陷等儿童变成普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走进教育训练中心,犹如走进童话世界。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地方设有多感官刺激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精细训练室、认知治疗室、语言训练室等。每个房间的墙壁上都有童话中的卡通人物,还有各种小动物,室内有漂亮的小桌子、小椅子、吊蓝、秋千、训练球。走过每个训练教室,看到很多孩子和训练老师进行训练。
![]() |
史文红。 |
史文红告诉记者,根据比较准确的统计,儿童脑瘫比例为千分之二,自闭症比例千分之六,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比例3%-5%,弱智儿童(0-14岁)比例1.07%,这正说明了我们对特殊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每一年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很多家庭出现4•2•1家庭,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重要核心,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不公平”待遇,怕孩子哭、怕孩子不高兴、怕孩子吃的没营养、怕孩子……,总之,只能笑,不能哭!的原则,其实反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最后到四五岁出现还不会说话或者说话不清晰的现象,起初家长认为孩子再大些会好,结果要上幼儿园或者上学了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耽误了最佳语言发育期不说,还让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
在史文红眼里,当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语言认知问题、运动问题等情况,并不表明他就与正常儿童有多么大的不同,不过是表现出有暂时偏离正常轨迹的可能性而已。通过改善环境、改变教育方式以及耐心细致的训练,他们是可以恢复成普通正常的孩子的。
史文红主任为我们讲了飞飞和文文两个孩子的故事。
![]() |
3岁半的飞飞是个可爱的小男孩,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爱他的父母,但他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交流,因为他不愿意说话,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只是用手去指,孤僻,伴有情绪暴躁,咬人等行为。经了解,发现飞飞的家庭对他存在极度溺爱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不知道什么是需求,没有需求又怎么会有语言表达的动力呢?所以针对这方面的情况,中心特别为小飞飞制订了一整套的心理行为干预计划,培养其社会属性,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认知互动,语言理解与表达的种种分门别类的干预项目。就这样,在短短的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飞飞的语言发展进步很快,已经可以和家人进行简短的语言交流。通过半年的强化训练,虽然仍有不足,但是可以正常交流表达意愿。现在的飞飞是一个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孩子了。
文文,像小公主一样可爱,就是不喜欢笑,今年7岁,小学一年级,学习能力差、没有朋友,很自卑。通过了解,原来说话不清晰的文文5岁时做过舌系带手术,可是没想到言语清晰度却越来越差。为了能让文文快速从阴影中走出来,中心老师为文文进行语言训练,让文文的舌稳定下来的同时加强口腔的协调能力,并不断的鼓励文文让她找回自信。为能让文文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中心老师在学习能力训练中从空间、记忆、专注、表达、阅读五方面入手,使文文的学习成绩每天都有喜人的变化,文文也像变了一个孩子似的,变得开朗起来,每次上课都会主动跟老师交流与同学讨论,爱笑的小公主又回来了。
听了史文红带笑的讲述,我知道,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容,但我也知道,笑容的背后会有很多辛酸的故事,因为语言训练中心还有比飞飞和文文更难教的孩子,要为发育迟滞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学习困难与注意力缺陷等儿童开展教育训练,要让这些儿童真正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够自我教育,让儿童以最佳状态融入社会,让儿童的身体感官和情绪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史文红告诉记者,这个中心有多年来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特殊教育、心理教育及保健卫生专业人员担任咨询、训练教师,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方法,配备有先进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和治疗仪,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儿童身心发展、发育的教学新技术——视听动尝试教育。目的就是要把有问题的特殊孩子变成普通的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在特殊儿童治疗上,史文红特别提醒我们必须更正一些观念,必须以教育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比如自闭症发病原因仍不明确,因此,至今还未找到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目前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在发病早期进行特殊教育和行为训练,使自闭症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