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1日讯 亲切近人、直率豪爽,这是今年已经39岁的李秋白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11月29日下午,记者见到了被居民誉为“知心姐姐”的李秋白。李秋白1996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市新香坊街道办事处司法所,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011年10月,秋白调解工作室在香坊区新香坊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了,工作室成立一年来,调解各类纠纷案件245起,无一例“民转刑”案件发生,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居民有事都愿去找秋白诉说,李秋白成为群众信赖的“知心姐姐”。一年来,她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用心血在工作室书写了一桩桩感人的故事……

李秋白(右二)义务为百姓调解矛盾
家庭纠纷大多因为钱开始
“调解工作可以真正为老百姓解决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百姓的苦事难事我就管定了。每当我看见老百姓又重新露出笑脸时,我就暗下决心,这工作我要干一辈子!”采访中李秋白对记者说。
李秋白每天都拿着一个小本子到社区走访,了解居民的实际情况。在换了20多本笔记本后,她已经成了整个辖区居民的“自家人”,几乎对每个居民家和邻里之间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张三家两口子闹离婚、李四家孩子与邻居孩子打架……她都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来。群众信任她,有事愿意和她说,也愿意听她的。
辖区内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早年丧偶,有三间平房,虽然和儿子一起居住,却各吃各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取200元低保金,但低保存折却被儿媳拿走。老人每月的生活费没有着落,经常有上顿没下顿。当风烛残年的老人找到司法所,哭着请求秋白帮助要回低保存折时,秋白简直气坏了:“天下竟有这样的儿女,非但不尽赡养义务,连政府的救济都要霸占,这事我管定了!”她当即和社区干部一起去老人家,对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做工作,反复宣讲法律知识,讲明利害,终于让他们交出了存折。事情解决后,老人想去老年公寓养老,秋白又提出,老人的儿子要么出老年公寓的费用,要么搬出去住,老人把房子租出去。老人的儿子最终答应每月给老人拿700元。周围的邻居都夸秋白做了一件大好事,秋白甭提多高兴了。“本来我想要是你们调解不了,我干脆就上吊算了,多亏了你们,才让我又有了活下去的愿望!”李秋白到老年公寓看望老人时,老人含着泪对她说。
邻里纠纷缘于不能互相体谅
“一年来处理的200多起事件中,70%以上都是邻里纠纷,但如果这些琐碎的小事处理不好,也可能酿成大祸。”李秋白对记者说。哈纺社区有这样两户居民,楼上住户养了一条中型犬,楼下的住户是夜班出租车司机,白天需要在家睡觉,但楼上的狗总叫。尽管楼下住户多次要求管好狗,但楼上住户一直没解决好这个问题。有一天,楼下住户拿着一把斧子将楼上住户家的门砍坏了,想要进屋把狗砍死。社区将这一情况及时反映给秋白调解工作室,工作室了解情况后,将两人找到一起,但一方要求先赔偿,另一方则表示把狗送走才能赔偿。
李秋白随即开始做养狗户的工作,一方面讲哈市养狗的政策,另一方面也积极帮着给狗找新的主人。在李秋白的努力下,狗被送到了附近一家企业看门,楼下住户也向楼上住户赔偿了损坏的修门费用,一场邻里纠纷因此烟消云散。“百姓再小的事,也是工作室的大事。也许有些矛盾算不上什么大矛盾,但是在调解工作室里,我们一定要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尽心为百姓做好每一件事!”李秋对记者说。
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法律支持
“李秋白是个有事搁不住的人,只要听说居民有困难,不管多远,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去,一分钟也不耽搁。”秋白调解工作室的同事对记者说。2012年4月,全市进行棚户区改造,新香坊街道辖区有大面积的平房居民需要动迁,两年左右才能回迁,李秋白得知后,主动来到棚户区,给每一户居民发一张联系卡,让居民与秋白调解工作室保持联系。李秋白还聘请了4名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工作室提供法律支持,在7个社区全面配备专职的调解人员,并和附近的农业大学取得联系,吸纳韩学平院长和法学院的20名优秀学生,作为调解工作室的义务调解员,参与纠纷调解。为了给百姓争取合理的利益,李秋白每天不知来回要跑多少趟,可是李秋白只说了一句:“只要看到百姓笑了,我就值了!”
调解方法创新,提高办事效率
一年来,秋白调解工作室在新香坊街道办事处众人皆知,小有名气,甚至一些外区的居民也打电话向她诉苦。李秋白告诉记者,她的工作室还有另外7名专职调解员,每个社区还有义务法律顾问及热衷调解工作的志愿者,大家将有些难懂的法条转化成百姓能听懂、能接受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还总结出多种工作方法,譬如: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宜快则快,宜慢则慢,找准适当机会,运用有效的手段,取得最佳的效果的“冷热调解法”;利用人们都爱听顺心话的心理,态度诚恳,和颜悦色,多讲好话,使当事人听着顺耳,互相礼让,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的“顺气丸法”;把握住矛盾焦点,看清双方心态,有的放矢做工作,因势利导解纷争的“击中要害法”等各种调解方式的综合运用,不但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也极大地提高了“调解室”在群众中的威信。
此外,秋白调解工作室还在一年里处理物业服务纠纷20余起。为了百姓的诉求能有更大的空间,工作室还将微博、微信、QQ等方式引入其中。每天都有专人上网浏览、回复居民提出的问题,针对一些典型案例,会在“人民调解群”中,让组织居民开展大讨论,实现调解、教育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