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45岁的杜立君来说,人生的重要节点是他7岁那年。那年之前他是大山里的普通农村小孩儿,像村子里其他孩子一样,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名叫哈达阳镇双哈村的小村庄。7岁的夏天,杜立君跟着父母走出村子,在一排铁轨旁等待了几十分钟后,一列绿皮火车停在他们跟前,小小的他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也第一次认识了村外的世界,直到现在,他仍然无法忘记第一次坐火车的感觉,他说那火车很神奇。
杜立君乘坐的火车是齐齐哈尔至古莲的6245次绿皮车。这是齐古两地间唯一的列车,虽然两地间没有开行过快车,但当地人还是喜欢亲切的称它为“齐古慢”。几十年来,一批批旅客伴着“齐古慢”成长,坐着“齐古慢”认识外界,同时享受着“齐古慢”上的慢生活。
黑龙江日报4月25日忙 4月21日,哈尔滨铁路局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常态化春季调图。这是铁道部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次调图。3月中旬,随着铁道部的完美谢幕,中国铁路总公司接棒成立,一系列疑问也随之而来:票价是否会涨?公司如何进行企业化运营?铁路的公益性质会被保留吗?疑问或许要交给时间来解答,但在此次的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公益性著称的绿皮车仍然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发挥着作用。绿皮车,并未谢幕。

列车员将特殊病患通过车窗运进列车。
绿皮车,并未谢幕
“绿皮车”曾经是中国铁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最具代表的旅客列车形象。人们乘坐它奔向南方温暖的田园和北国寒冷的故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每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要进行铁路客车车辆更新、升级,淘汰一批“绿皮车”,由构造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如今,“绿皮车”在中国铁路干线上几乎看不见踪影,但在支线、短途,以及长途慢速运输中还保有一定比例。价格便宜、车站设置较密且小站居多,使“绿皮车”仍然成为低收入人群的出行首选。
随着铁道部的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成立,铁路能否依然承担着它的公益性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猜测。然而,4月21日的铁路调图,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代表着公益性的“绿皮车”仍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据介绍,哈尔滨铁路局共配属绿皮车1351辆,占全局客车配属总数的34.59%。全局共开行绿皮车89列,占全局旅客列车开行列数的40%。虽然在用“绿皮车”车体陈旧,内外部设施老化,维修成本高,但哈尔滨铁路局仍然多次对“绿皮车”进行专项整治,提升“绿皮车”车体质量,努力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
记者在哈尔滨铁路局相关部门采访了解到,目前,“绿皮车”运行在省内各个方向的旅客运输中,考虑到省内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旅客经济承受能力,哈尔滨铁路局开行的部分“绿皮车”处在经营亏损状态,承担着社会公益性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以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特别是为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提供出行方便。
“绿皮车”,并未谢幕!
83个停站点遍布深山原野
4月2日,记者从齐齐哈尔出发,一路向北。窗外,积雪依然覆盖着大地,但车内却温暖如春。齐齐哈尔客运段古韩碧车队党总支书记熊树亮向记者介绍说,别看我们是绿皮车,但沿途的风景美,车厢的服务也不差,车厢温度始终保持在摄氏16度以上。6245次列车单程走行923公里,运行22小时50分钟。它驰骋于平坦的松嫩平原,跨过波浪翻涌的嫩江,穿越层峦叠嶂的大兴安岭,最终抵达我国铁路网北方最末端的客运站古莲。沿途的龙江美景尽收眼底,可对于林区人来说,它真正的“美”更在于便民。
列车开行了15分钟,到达第一站高头站。记者看到,铁轨两边白茫茫的一片,远远望去有几个房子,齐齐哈尔到这里的票价是1元钱。据介绍,6245次列车沿途经停67个车站和16个乘降所。而所谓的乘降所只是一个停车点,既没有站房、也没有站台、甚至没有站牌。因为无人售票,很多站名在网上的列车时刻表中根本查不到。只有6245班组和林区的居民知道在这里该停车了。可正是这83个停站点将路网织密,打通了铁路神经末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如今林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公路拓宽了,机场建成了,到漠河的列车也增加到了三趟。但林区的人们离不开这趟小慢车。铁路沿线散落着很多小站和乘降所,快车不停,离公路又远,人们出行只能靠这趟绿皮车。2009年南方雪灾,6245次的两组车体被派往支援,列车只能走4天歇1天,旅客们就问,车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太不方便了。没有这个车,我们就走不出山了。
6245次列车的大部分旅客都是林区、山区的百姓。
缓慢中倾听世界的声音
对于“齐古慢”的旅客来说,这趟最慢的绿皮车就是他们的动车、他们的高铁,是他们走出大山走出村庄,认识外界的唯一“桥梁”。
熊树亮说,过去山区人民的绝大多数生活物资都靠外运,而山高林密,道路难行,运输困难,物资非常匮乏。列车开行以后,自然就成了林区百姓的“生活补给线”。林区居民小市场的物品越来越丰富,过去稀缺的东西,甚至是没见过、没用过的东西,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同时,它也是一趟急救列车。当年不知有多少林区重患旅客,乘着这个出山通道,在乘务员的精心照料下,奔赴加格达奇、齐齐哈尔等地的大医院,得到及时救治。谁家急需求医问药,只要打个招呼,乘务员就会在齐齐哈尔折返站待乘时义务帮助寻医找药,不图任何回报。
列车到达嫩江站,66岁的赵景华拎着购物袋走进车厢。袋里装着一包干豆腐、一斤瓜子和两盒感冒药。坐火车去购物已经成为了赵景华40多年的生活常态。她告诉记者,她家住在哈达阳,那里的日常生活用品比较单一匮乏,因此她经常乘坐6245次列车去嫩江。赵景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坐火车到嫩江票价只要1元钱,下车离商业区也很近,中午11点去,晚上5点半回,往返一共两元钱。如果坐汽车,到嫩江票价10元,但只停在渡口,过江要两元,过江后打车去商业区要9元钱。往返42元,是火车的21倍。“我每个月退休金只有700元。如果没有火车根本不能像现在这样吃着新鲜的食物,穿着漂亮的衣服,和城里的老人一样过时髦生活。车开的虽然慢,但我们几个老姐妹说说笑笑可开心了。在我心中这就是动车就是高铁。”赵景华笑着说。
补票员更像公交售票员
列车运行20分钟,赵景华下车了。其实,由于列车开行速度慢,停靠站点多,平均每13.5分钟就要停一次。而车上最忙的人之一就是补票员李军。李军说,83个停站点,只有23个售票车站,大部分人都要上车买票,因此他要不停的游走在车厢间。记者看到,李军的脖子上挂着一个黑色皮包,手中拿着补票机。大多人的车票都是几元钱不等,看上去他更像是一个公交售票员。“补票机上一卷票是一百张,我一个月最少得用30多卷,多的时候得用50多卷。”李军说。
补票员的一部分收入是和补票的金额挂钩的。李军虽然补的多,但金额少。“和那些特快动车没法比,人家补一张两三百元钱,你看看我补了一个车厢,还不到50元钱。”与此同时,李军还要兼任这趟列车的看护员。从年初到现在,车上离家出走的孩子、精神不太好的老人、行动不便的病人经常要靠李军去看护。“乘务员都在各自车厢忙,我不忙的时候,就帮着照顾特殊旅客。”挣得少干得多,虽然这样,李军还是愿意留在“齐古慢”,“也说不好为啥,就是舍不得走,为了林区百姓这绿皮车可不能消失啊。”说这话时,他的笑容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