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专家为保护湿地献计献策
2013-09-29 09:46:02 来源:生活报  作者:刘心杨 周际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座谈会现场 
 
生活报9月29日讯 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文明程度,离不开生态建设。我省的湿地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湿地立法及保护在全国起步也较早,但是,我省湿地仍面临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的问题。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湿地?参加座谈会的专家纷纷献计献策。
对策一:先摸清湿地“家底”
2010年,我省开展第二次湿地资源普查,湿地面积达55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湿地种类多、分布广,其中,河流湿地面积75万公顷、湖泊湿地面积35万公顷、沼泽湿地面积427万公顷、库塘湿地面积19万公顷。
这是我省湿地的“家底”吗?省人大农林委林业水利处处长荣丽颖在座谈会上表示,假如红线是湿地面积的问题,那么,还有质量和功能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从全国到黑龙江,确实存在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问题。”
东北林业大学迟德富教授也有同感,他曾经走访过我省东部多处湿地,看到的情况是,春天时,湿地确实有很多水,但是到了一定时期,水就没有了。如果水退下来,湿地的功能就会退化。因此,迟教授认为,既然要保护现有湿地面积,就要注重保护湿地的功能不丧失。“守住红线、保住底线的前提,就是要查清我省湿地的质量和功能到底如何?但是,这项工作,我省未曾统一开展!”
对策二:“湿地保护法”尽快跟进
在座谈会上,所有参会者都提出一个共性问题,“湿地保护法”究竟何时能跟进?
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志峰提出,影响扎龙湿地管护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他将第一大问题列为法律问题,因为法律“不完整”,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执法。
而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谷金学的言辞更为激烈,“按理说,国家建设自然保护区,应有一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条例或办法。但是,从2009年到现在,音信皆无。没有法律依据,就无法执法。保不住红线,也守不住底线。别人搞开发、搞破坏时,你想去制止,却没有法律依据;如果不去制止,你又失职。知道被破坏管不了是渎职,不知道破坏行为又是失职,左右没好。”
黑龙江日报森工记者站站长赵辉,曾经多次去湿地采访,她认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开发,绝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其本质区别就在于湿地的自然性、脆弱性和保护性。
因而,在湿地开发过程中,管理一旦失控,生态环境就会遭到致命破坏,而这种破坏的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湿地的生态系统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立法保护湿地极为重要,也非常迫切。
荣丽颖也呼吁国家尽快为湿地立法,“2003年,我省出台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之后,还进行了两次执法检查。但是,由于《条例》是10年前制定的,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比如,处罚标准比较低,破坏湿地每平方米罚款只有5元至10元,而北京对破坏湿地的行为,罚款已达几千元。”
对策三:重视“软水库”建设
今年,我省遭遇洪水,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雨量大而频繁所致。座谈会上,省林业厅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康铁东却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今年的洪水,是否与我省湿地面积减少有直接关系呢?此前,他曾经向气象部门了解我省今年的降雨量情况,气象部门的回答是:2013年的降雨量要比1998年小,而且,黑龙江的降雨总量近几十年来呈下降趋势。
既然降雨量相对小,那么,为何部分河流的水位超过了1998年呢?在座谈会上,康铁东解释说,这说明蓄水能力在下降。而承担蓄水功能的有森林、湿地以及农田等。据统计,从1998年到现在,森林、农田面积是增加的,但湿地面积是减少的。而湿地蓄洪防旱以及降低洪峰、补充地下水的功能是最强的。
“国外将湿地称为‘软水库’,他们非常重视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并且有一个举动值得关注,他们目前在拆水坝,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调蓄洪水等生态功能。而我们却没有重视湿地作为‘软水库’的功能,还在湿地上游不断地建设水坝,截流水源,使一些湿地失去了‘灵魂’,形成了恶性循环!”康铁东强调:“我不是说不应该建水坝,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湿地作为‘软水库’的功能,既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用水需求,又发挥湿地调蓄洪水的生态功能,形成良性互动。建大坝,应该既能服务百姓的生产生活,又能保护好湿地。”

   对策四:配套资金、机构要到位

    “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草。”谷金学来自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自从2009年湿地晋升为“国家级”以后,他就一直为编制、资金发愁。“我们是国家级保护区,但是没有机构,没有编制,更没有经费。希望资金、机构尽快配套到位,只有这样,保护湿地的工作才能畅通、有序地开展。另外,保护区必须有自己的执法部门。”

    省森工总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张杰提出,省财政应当设立湿地专项补助资金,给予常态化的资金支持,用于湿地管理,建设湿地保护区,开展湿地保护、监测等工作。由于资金、人员不到位,有的湿地缺乏监管,一旦被破坏,是很令人痛心的。

    对策五:“注入”科研力量科学管理

    连续几年,我省部分湿地自然保护区派人到东北林业大学招毕业生,想请他们进岛进行科研工作,但是,每年只能悻悻而归。原因很简单,保护区不但离县城较远,而且科研条件不具备,生活条件艰苦,有谁愿意到那里工作呢?

    见到这样的情况,迟德富教授也只能是干着急,一方面,他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深入到林区、湿地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林区、湿地也急需科研力量“注入”。

    在座谈会上,迟德富说,我省一些湿地自然保护区技术力量不强,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系统的监测,动植物的动态变化、分布在哪里,都不十分清楚。湿地生态功能发挥得如何,也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因此,对湿地进行监测,是保住和守住红线、底线的前提。而目前,只有少数几个保护区能做到长期监测,大多数都做不到,还没有建立遍布全省的湿地监测网络。“因此,希望尽快建立湿地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在机构、资金具备的前提下,能够吸引学生到湿地去工作。”

    专家呼吁:让鸟儿归来吧

    今年,283号白枕鹤和“洋媳妇”的归来在大沾河湿地引起轰动。

    2012年春天,有一只雄性白枕鹤飞进湿地栖息时,工作人员发现,它的腿受伤了,便对它进行了精心救治,并佩戴283号环志,伤愈后放归自然,之后便不知所踪。11月份的时候,日本鹿儿岛传来好消息,除了发现该湿地曾经救治的441号、442号白头鹤之外,还有283号白枕鹤,它的身体状况良好,这让湿地工作人员颇感欣慰。令人意外的是,今年入春之季,283号白枕鹤又飞回湿地,而且,还娶了“洋媳妇”,带回一只雌鹤来。6月2日,它们的鹤宝宝在湿地降生。现在,一家三口正积蓄能量,准备飞向远方的越冬地……

    湿地建好了,鸟儿能归来吗?会上,专家们期盼着湿地美好的未来,像以前一样,鸟儿铺天盖地。而谷金学讲述的白枕鹤的故事给予了大家信心和力量,只要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为鸟类准备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鸟儿就会归来。

    于志峰也肯定地认为,鸟儿一定能归来,就像以前一样!但关键是措施要到位,人鸟不再争食。而且,绝对不单单是保护好一个湿地那样简单,而是要为鸟类创造一个良性的、整体的生态环境。比如丹顶鹤,它的迁徙通道是固定的,从我省齐齐哈尔扎龙到辽宁盘锦,再到黄河三角洲,最后再到江苏盐城。整个迁徙过程,除了要保证通道畅通外,更要保证丹顶鹤在旅途中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丹顶鹤在扎龙还好,但是到盐城,却有所减少。所以,我个人感觉,整个丹顶鹤的数量是减少的趋势,而不是增加的趋势。”

    “保护湿地、恢复湿地,不是一个点、一个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学科领域;更不是一个地区、一个省能够完全做到的,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省人大农林委林业水利处处长荣丽颖最后总结道。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