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大工匠王英武:小技校生到大工匠只用七年
2017-01-29 13:56:45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王英武在工作中。资料图片

  东北网1月29日讯(记者 杨帆) 一位工人、一个产业,是产业工人技艺的千锤百炼、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才换的产业的不断升级,在中国航发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民机与科研分厂的中国航发首席技能专家王英武,在车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制造业的不断创新的新篇。

  技校生到高级技工靠的是勤

  东安技校毕业时,王英武的理论和实践总分获全市统考第一。工人家庭出身的他,受父辈“技术立身”的影响,学习时总比别人更刻苦,遇到困难也总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那时,瘦小的他还不曾被周围的人所关注,可在师傅白延明的眼里,他却是一块可以雕琢的美玉:悟性好,踏实肯干,上进心强。

  干过车工的人都知道车工是“三分技术七分刀”。王英武深知这个理儿,暗下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无愧自己的选择!在实习期间,他就开始在磨刀技术上下功夫。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唯有实习车间的灯还亮着。经过勤学苦练,王英武练就了一手磨刀绝活,变废为宝。

  刚进厂,王英武接手的铝圈又薄又大,合格率极低。他一琢磨,发现原因出在拧螺丝时手劲不匀。从此,他班前班后练手劲,到后来,王英武不仅加工每件铝圈都能达标,车起相当于头发丝1/70 精确度的产品时也能得心应手。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的哈尔滨市“技运会”,王英武拿了车工第一名。知识,让他实现了人生旅途上的巨大跨越:从一名技校生到高级技师,别人至少用11年,而他只用了7年。

  坚韧顽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王英武所从事的发动机核心部件的生产加工,是机械加工行业难度最大的环节,他用娴熟的技艺,为车间生产解决了无数个关键问题。在加工某型科研机型的中心拉杆时,该零件系超细长杆,长度和直径比近30倍,精度要求又高,加工难度大,国内共有3家在研,其它两家一直未能交付合格件。王英武又勇挑重担,仅用一个月时间就交付了合格试件,用普通车床创造了科研生产奇迹,打破了国外对此机型关键件的技术封锁,现在的生产周期仅为7天左右。

  某型机扩压器壁薄、直径大,正常的加工方法无法保证。经过研究,问题出现——零件装夹。薄壁件在装夹过程中装夹方式是关键。思索后,他决定采用粘胶的方式来试一试,粘胶的装夹方式可使零件处在自然状态下加工,消除零件装夹变形。经过几轮试制后,终于成功解决扩压器机加变形这一大难题,为薄壁类零件机加变形控制技术攻关立下奇功。目前,这种加工方法已广泛用于薄壁类零件加工,效果显著。

  2014年,王英武牵头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车间乃至公司机加方面的难题收集到了一起,整理分类,他凭着他那不服输的劲头将一个个困难克服,将一道道难关攻克。也因此获得了一项又一项殊荣。两年来,他带头组织完成公司级攻关项目10多项,完成车间加工上的难题70多项,并且帮助其他生产单位解决了数十项机加问题,为公司和车间节约了百万余元的科研成本。由此,他所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也获得了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工作中,王英武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大家,起到“传帮带”作用。每一次技术攻关,每一次解决难题,每一次外出学习,他都会认真总结、记录。随后与大家共同分享,并且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能与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大家共同进步,在解决技术瓶颈的同时又解决了生产瓶颈。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得到了多少,而是要看他付出了多少。王英武正是用他的一言一行,体现了不仅仅是一名技术工人的价值,更有产业工人的自豪与荣誉。王英武始终如一地追求着,奋进着,在工人这个岗位上,挥洒着无悔的青春,品味着人生的真谛,感受着生活的快乐。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