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俄侨文物记录往事见证历史
2017-06-28 11:18:4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6月28日讯 黑龙江是移民省份,百年前,30多个国家的近20万侨民涌入哈尔滨。城市的崛起,仿佛只在须臾之间。随着时局的动荡,大批的俄罗斯人和犹太人来到哈尔滨,最终又一批批离去,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独具国际交汇特色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教育文化等,也造就了哈尔滨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性格。这种中西交融文化,和国内不断的移民文化,积淀了黑龙江多元文化的底蕴,形成了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异域文化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形成了既具有边疆和民族色彩,又带有中西交融性质的文明特质。

  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李述笑说,哈尔滨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原来居住哈尔滨的各国各族侨民现在遍布世界各地,在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波兰、澳大利亚、日本、立陶宛等很多国家都有“哈尔滨人”。他们对哈尔滨无限热爱、深情思念、充满憧憬。而我们通过对侨民文物的研究、收集、整理和呈现,也会促进黑龙江乃至中国与世界各国、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潜心研究始于几张俄文书页

  在黑龙江,有一群致力于研究、收集俄侨文物的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藏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的窗,将目光重新聚焦在上世纪初,来自世界各地多个国家的外侨在哈尔滨的生活风貌和心路历程,也还原了百年前中外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的往事。

  2002年,《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中文版5卷本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24位作家、71位诗人的作品,为俄罗斯文学填补了一项空白,也在国际上引起不小的震动。该书的搜集、整理、编撰兼首席翻译,是齐齐哈尔大学教授李延龄。鉴于他在抢救、整理中国俄侨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04年授予李延龄友谊勋章。

  他的俄侨文学研究之路最初是从几张俄文书页开始的。1967年夏天,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毕业的李延龄在街边卖食品的小摊上偶然发现,食物的包装纸竟然是俄文书页,李延龄仔细阅读了这些俄文书页后如获至宝,根据书中内容可辨认出此书出自曾在黑龙江久居的俄罗斯侨民之手。

  这看似普通的几页俄文书页,却勾起了李延龄的研究兴趣。

  李延龄说,自1967年开始,他奔波于俄侨曾集中居住过的哈尔滨、大连、上海等城市,搜寻旅居中国的俄侨在20世纪上半叶创作的大量散落于民间的文学作品。中东铁路沿线城市他全都走遍了,找回了大部分的俄侨文学作品。由于多年从事中国俄侨文学遗产的发掘、抢救与整理工作,李延龄成为中国侨民文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担任俄罗斯阿穆尔州作协副主席一职,在俄罗斯出版了四部俄语诗集。2011年,他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老乐器中流淌“百年风华”

  作为中国首家音乐博物馆,黑龙江音乐博物馆藏有各类音乐展品两千余件,其中不乏珍贵音乐文物,包括独具特色的百年前以俄侨音乐家为主体创建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吹奏乐团、爵士乐队、哈尔滨音乐学校、俄侨家庭以及幼儿教育使用的各类乐器、乐谱和音响资料等。

  馆长苗笛告诉记者,二十世纪初,大批不同社会背景的俄罗斯顶级音乐家先后来到哈尔滨,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存。馆内收藏有不同品牌的百年历史老钢琴数十台,其中有十九世纪俄罗斯圣彼得堡生产的别克牌三角大钢琴,这架钢琴曾在哈尔滨音乐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哈尔滨早期俄侨交响乐团演奏家们曾使用这台钢琴演出独奏、伴奏时间长达半个世纪,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后延安艺术家曾用这台钢琴在哈尔滨首演《黄河大合唱》,1961年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闭幕式曾用这架钢琴演出独奏曲,也曾为著名歌唱家张权的独唱音乐会进行过伴奏。音乐馆内还收藏有1920年哈尔滨俄侨音乐学校弹奏用的《国际歌》钢琴谱,这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国际歌》音乐资料。

  苗笛的父亲苗实,作为延安艺术家在哈尔滨兴办的哈尔滨大学戏剧与音乐系首批音乐系学员,早在1946年即开始了对地方音乐史料的收藏。受其父影响,苗笛对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音乐遗存收藏,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介绍,音乐馆内收藏有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三件民族乐器;巴扬、巴拉莱卡和七弦琴。这三种乐器即是音乐会上常见的独奏、伴奏乐器,也是哈尔滨俄侨家庭中常见的普及乐器。当年夏季,哈尔滨松花江畔,穿行在柳树丛中的舢板船上,不时传出俄罗斯风格的乐曲,其主要演奏乐器就是巴扬、巴拉莱卡和七弦琴。这三种俄罗斯的民族乐器,除了哈尔滨在其它地方很难见到。应属哈尔滨多元音乐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此外,音乐馆内存有一些当年哈尔滨俄罗斯和西方其他国家儿童使用的乐器,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等。儿童乐器是一个特殊的乐器系列,将乐器小型化并以玩具的形式出现,既能满足孩子喜爱玩具的天性,又能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特别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百年前的西方儿童乐器更引起了人们对早期音乐启蒙教育的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俄侨音乐家们在哈尔滨组建了一支很著名的“吹奏乐队”,每当哈尔滨有重要的庆典活动,吹奏乐队必定到场演奏一番,成为当年哈尔滨文化活动中的一个特定景观。音乐博物馆里存有当年吹奏乐队的特大型低音号“太阳贝斯”,见证着那段沧桑跌宕的历史。

  四千封书信还原“往事细节”

  2016年,哈尔滨侨民信札博物馆开馆,展馆拥有4000余封俄文为主的各类信件,超过2000幅外侨在哈生活照片,1000余册俄文原版书籍以及900份外侨收藏以法文为主的乐谱等。博物馆创始人李良告诉记者,馆内收藏的4000余封信件,时间从1930年至2005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侨民之手。这些藏品从侧面记录了百年前多国侨民在哈尔滨生活的历史风貌,也还原了中外文化在哈尔滨交汇、融合的往事。

  据介绍,俄罗斯地理协会滨海边疆区分会的会员,成为博物馆开馆后的首批观众。俄罗斯地理协会滨海边疆区分会主席卡普兰观看展览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几乎仔细地看了每一封信件,好多细节感动了我。在她看来,这些展览的意义不只是记录历史,也是一种对曾经生活在此的侨民的尊重。

  李良说,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原因,哈尔滨曾是中俄音乐交流的门户,从这些信札中不难发现,俄罗斯非常注重对国民的音乐素质培养,系统的音乐教育在孩子还处于小学阶段就已开始。因为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上世纪初哈尔滨就有了交响乐团,演出主场在哈尔滨商务俱乐部、中东铁路俱乐部,其中多数成员是俄侨乐手,使用的乐谱是哈尔滨印刷出版的国际标准乐谱。除了音乐,还有芭蕾。在半个世纪前,中国还没有经典的芭蕾舞,而早期中国芭蕾的成功,有赖于俄罗斯教师。在李良收藏的大量俄侨信笺中,就有俄罗斯对儿童芭蕾基础训练的记录。可以说,这些信笺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最好资料,其中还记载了大部分俄侨移居瑞典、加拿大、波兰等世界各地,依旧思念哈尔滨,难忘在哈尔滨时期的生活的心路历程。目前,这些藏品已接到邀请,将于2018年到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五座城市展出。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