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艳生活照。
张春艳,女,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为特教教师,她每天进行着简单、重复、琐碎而细致的工作。面对残疾程度重,类型多的学生,她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用大爱的情怀始终坚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心存爱的种子,这个世界就会春暖花开。张老师说:“这一生我做不到什么伟大的事业,只希望能把全部的爱奉献给残疾孩子。”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她便开始走进这些智障、自闭、脑瘫的孩子们的生活,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爱的暖流。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用爱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在农村特殊教育学校把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残疾孩子混编在一起,而且寄宿在学校,这无疑加大了特殊教育工作的难度。
作为辅读班的班主任,她的学生有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自闭症孩子,有多重残疾的,有不聋不哑却不说话的,有多动症,还有需要经常搀扶的脑瘫儿。更不幸是孩子的家庭都很特殊,孩子的母亲有精神病患者和智力障碍的残疾人;有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或是父母离异,大多数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张老师的班级还有两位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的爷爷。面对这个特殊的集体,张老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始终用慈爱的心,弥补孩子们残缺的爱。
张老师每天很早就来到班级,笑着和孩子们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孩子们头发长了,她亲自为孩子们理发;换季时,她细心的为孩子们准备好应季的衣物;上午课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每天一个孩子负责给爷爷、老师和同学发放水果,教育孩子们学会分享。家长给孩子们留的生活费用很少,她就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食品和水果。每年张老师都为孩子们集体过生日,让这些缺失爱的孩子们,在张老师身边享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残疾孩子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拥有残疾孩子的家庭承受着生活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她希望给在疾病与贫困中挣扎的孩子和家庭一份希望,一份生活的信心,一份鼓励与支持。为了让孩子们能享受到国家赋予残疾孩子的照顾政策,她带领父母无暇照顾的孩子去哈尔滨为孩子办理残疾证。她利用每个假期,逐一的家访,对特殊困难的孩子,张老师不仅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也主动担负起他们的生活费用。她对已经毕业的孩子,一到假期就去看望,看见孩子在父母照顾下健康生活着,她的心就踏实了。在心底里她希望孩子,永远都是快乐、幸福的人。同样她也是这些孩子的惦记的人。他们盼望着老师的到来。张老师在这些很难留下记忆学生心里,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希望学生能生存,会生活,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这是张老师最大的梦想。
基于农村特殊教育混编的实际,在遵循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她倡导以发展学生适应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自编教材,实施生活主题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应用的有效衔接。
培智班的学生全部都是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就拿系鞋带这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来说,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则难于登天。要想教会他们,张春艳老师只能一遍又一遍手把手示范。无论孩子们做的好坏,张老师都会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每当学生取得一个小小进步时,都能从张老师的眼中看到流露出的喜悦之情。在张老师的细心照顾下孩子们已经学会自我管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让家长们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学校搬迁新址,张老师领着学生们参观新学校,适应新环境;带着学生练习乘坐公交车;和学生去超市购物……在学习与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与人沟通,掌握生活中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孩子的进步,家长的信任,让张老师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当家长听到孩子说,妈妈我会在超市买东西了,惊讶的不行。当家长眼睁睁看着孩子在收银台交钱找钱买了一块巧克力,看着看着这眼泪就淌下来了,孩子带来的那份惊喜,那样的感动是正常孩子的父母永远感受不到的。
春艳老师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向社会的窗户:孩子能在社会上自立有尊严的活着,是这些家长心头的梦想:这个梦,春艳老师帮家长实现了。
看着学生在一点点成长,却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这是她埋在心底里最深的痛。
2013张老师的母亲突发脑梗,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让她在陪护母亲与陪伴学生之间选择了坚守岗位。
2016年秋季,张老师的女儿升入了高中,忙于特教事业的她只能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经常在教育家长多陪伴孩子的老师,却没有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她被评为哈尔滨市感动人物,电视台录制节目,让张老师听到女儿的心声:我离开父母独自在外面上学,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不想给妈妈添麻烦……张老师留下了愧疚的泪水。她的学生无时无刻都需要呵护,她为女儿写了一篇博文:妈妈应是一把伞,为你遮风挡雨;妈妈应是一棵树,让你依靠;妈妈应是一缕春风,时刻温暖的围绕在你身边。妈妈多希望能好好的陪在你的身边,哪怕只有一天……
学生永远是张老师心底的牵挂。张老师说,“这些特殊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纯净,最简单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让我们变得纯粹和满足。同时孩子们也是最需要社会接纳,理解,关注的群体。我愿做他们和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社会上更多有爱心的人,来接纳这些特殊的天使。”
让残障孩子有尊严的活着,是张老师心中的梦想,更是家长的梦想。她用耐心与恒心挑着家长和孩子沉甸甸的梦想。默默辛劳,艰苦付出。孩子的点滴进步映照出的是她师德崇高和母爱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