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岩生活照。
徐岩从教近二十年,始终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中,她用敬业的品格,精业的能力,创业的精神谱写着教育的诗篇。
用奉献的品格大爱无疆的教育情怀做用心育人的模范
教师的工作需要有红烛般的品质,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记得儿子出生不到3个月,学校需要徐岩回到班主任岗位。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和班级五十多名学生,她选择了后者。
作为班主任教师不仅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教育的智慧。小俊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孩子,他经常因为猜疑而大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徐岩请教心理教师,又找来相关书籍,终于找到了打开小俊心灵的钥匙——要讲心理而不是讲道理,通情而不是同情,疏导而不是纠错。有一次,他在科任课上,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哭大闹,使得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当徐岩把他叫到教室外面的时候,他愤怒地挥舞着双手,手中的铅笔竟然深深地扎在了老师的手臂上。徐老师什么也没有说,一把把他搂在怀里,抚摸着他的脊背,帮他平复激动的情绪。当他情绪平缓了一些后,耐心地听他叙述事情的经过,并细心地指导他该如何和周围同学相处。她还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小俊,就像照顾生病的亲人一般,多给他一些关心,多鼓励他的进步。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们感受到师爱无私的真诚品质。
学生即将毕业,徐岩编写了一本16万字的毕业文集《童心花语》送给学生。书中学生们回忆了难忘的校园生活,还有她写给51个孩子的51封信。这封信,她没有把它写成简单的毕业寄语,而是娓娓道来地讲述关于他的个性故事。书中还有她精心挑选的百余张孩子们的成长照片。整整半年的时间,她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了这本书。《语文教学研究》杂志也刊登了毕业文集《拿什么送给你——我亲爱的宝贝》。
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她以“全接纳慢成长”的教育理念,用静候花开的态度,用智慧的师爱触动孩子的心灵,用高尚的师德润泽生命花开。
用勇于创新、敢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做专业发展的模范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2008年,徐岩参加全国阅读教学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市教育研究院在全市召开了“徐岩语文教学风格研讨会”,总结并推出了她“求本求真、文情共生”的语文教育风格。
成为名师后,她依然勤奋地耕耘在语文教学的芳草地上。2015年,她参加了“两岸十城市”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执教的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2017年,在重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2016年,在“市未来教育家教学思想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作为市兼职教研员,2016年,她带领团队教师进行网络论坛。2017年,她作为负责人组织市“烛光杯”团队教学展示。
徐岩是道里区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她带领8所学校的10名教师不断研究,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工作室三次面向全市进行了阶段成果汇报展示;为全省教师进行教学的专题培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徐岩语文工作室专辑——耕耘收获成长》一书;《语文教学研究》杂志刊发了《徐岩语文工作室识字写字教学成果汇报纪实》。2015年,她又成为道里区教研组长工作坊的负责人,引领作用辐射到区域内所有小学。她通过“一室”“一坊”带动区域教师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名师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
徐岩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小学语文》《黑龙江教育》《语文研究与教学》等杂志上刊发。2016年,她撰写的论文获黑龙江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这两年期间,她还参与编写了《小学语文新课程常规教学指导》、《师德的力量》等书籍。她还经常到阿城、宾县等地送教下乡;在国培项目等活动中担任培训教师。
徐岩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认可。先后被评为省模范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省德育先进个人,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省网络教研先进个人,市职业道德“十佳”教师,市“身边好老师”称号,市未来教育家首批学员,区“十大杰出青年”,“道里十大工匠”。市教育局网站通过“冰城名师录”栏目宣传了徐岩的事迹。
从名师到追逐着教育家的梦想,一路走来,徐岩不断自觉地进行专业成长,努力践行“四有”标准,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