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林甸出品的《百米河边》为啥火到了北京
2017-08-05 09:28:36 来源:大庆网  作者:王翠 孙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百米河边》演职人员回庆。

  东北网8月5日讯 “你们演得太好了,给我签个名吧!”“我曾经去过大庆,知道林甸有温泉、有芦苇画,没想到这次看到林甸的戏,真是太激动了,能不能跟我合个影?”

  ……

  日前,我省唯一一个入选剧目,由林甸县龙江剧艺术中心创排的大型龙江剧《百米河边》进京参加了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无数观众感动得落泪,专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作为一个县级院团出品的龙江剧,缘何能火到北京?日前,记者采访了林甸县龙江剧艺术中心主任李华兵和副主任鲁民富,探寻这部剧的制胜法宝和创编背后的故事。

  取材于百米河河畔好村官的故事

  在林甸县东兴乡的百米河畔,有一个一千多人的村子叫福兴村。全村近400户人家,家家有农机,不少人家还有了小轿车,而他家唯一的“大件”是一台42寸的电视机,还是省里奖励的;户户都住上了漂亮的大瓦房,可就在两个瓦房中间,有一处只有一间半的砖挂面的房子,显得很扎眼。

  “我不是不想在县里买楼房,而是真买不起。”房子的主人如是说。

  他就是王树春,一个做了40多年村干部,当了25年村支书,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走上幸福之路,而自己却一贫如洗的人,也是《百米河边》主人公王庆福的原型。

  《百米河边》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福兴,这个盐碱地、涝洼塘,干种地不打粮的穷村,村支部书记王庆福带头让村民旱田改水田,水田开发成功后,又通过“卖粮”来解决农民的卖米难问题,以及通过“求水”解决了稻田开发缺水问题等,一个个矛盾被化解,最终村民们富裕了,可他却因患肝癌倒下了……

  谈起当初选题,李华兵告诉记者,那是2014年春,第一次听到王树春这个名字,只觉得这个人的故事富有戏剧性,想要把他搬上舞台,便带着副主任鲁民富来到福兴村实地走访。

  一进村,村民说,他不在办公室就在地里,现在不当书记了,仍想着给老百姓办点事儿;村里退休干部年近80岁的刘大爷说,最初盖完幸福大院的时候,他就可以住进去,可就因为王书记一句“咱们干部先可着那些普通村民吧”,便独自住在小破房里一直到现在;王树春的妻子说,都习惯了,下辈子说啥也不跟他了;大儿子被单位精简时,他如果托托关系,哪怕说句好话,不至于现在回村里当起了农民……

  就是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次次感动着李华兵,心中将王树春故事编排成龙江剧的念头更加强烈,迫不及待地开始着手策划和筹备,并于2016年9月成功搬上舞台,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用草根演员演绎草根英模

  郭玲玲,省艺术研究院剧目创作指导部副主任。

  “树立典范却不脸谱化,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生活画卷,更给人以力量、以温暖。”谈起这部戏,她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部剧的场景,一个狭小的排练厅里,略显拥挤的舞台,简陋的舞美,破旧的道具以及比道具更破旧的服装,可演员们脸上却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因紧张而略显夸张变形的动作,主演脸上始终未干的汗水……

  其实,看过这部剧的专家们无不和郭玲玲一样,感受到王书记是一个照样说脏话、使计谋、耍无赖的东北农民,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英模。

  除了主人公,鲁民富告诉记者,整部剧都没有心怀叵测的“大反派”,他们有着自己的缺点,却都是可爱的。比如,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刘小抠,性格固执的犟眼子,因和王书记处过对象而想走后门的刘二美,有着十足娘娘腔的柱子等,他们在王书记的人格魅力和为家乡甘愿付出一切精神的感召下达成了共识,想让大家感觉到,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很快融入到这部剧里,和演员一起体会喜怒哀乐。

  国家一级作曲王亚勋评价:这部剧利用百姓熟悉而喜爱的形式,来演百姓熟悉的人物,起到了文化为民的作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原会长姚欣认为剧本有黑土地农民的语言特色,富有生活气息;中国评剧院一级演员张秀云和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陈友峰均认为这样“接地气”的作品传递正能量,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剧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动,女儿最终原谅了父亲

  “当我看到书记在领导家门口吃馒头就凉水、看他脚被羊叉扎出血,肿成馒头还不忘百姓,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真的下来了,太苦了,心酸。”

  “我特别想当官,这样就可以为百姓做事了。”……

  今年3月份,《百米河边》走出林甸,走进大庆五区四县,走进大学校园,演出53场,场场爆满,场场有观众落泪,久久不愿离开,上台和演员拥抱、合影,还有不少观众跟着剧团一起去巡演,看一场哭一场。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当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李华兵清晰地记得,这是2014年春天,第一次见到王树春的女儿王秀波,她说的第一句话。

  “全村盖房,砖窑里出的最脆、质量最次的砖,肯定是给我家的。”“排队引水,我们正常排队,排到我家了,我爸看到后面还有老百姓,把我一脚踹到最后去了。”“当他的亲戚朋友更倒霉,沾点光是没门,还得随时听他调遣,给老百姓拉个砖、出个车什么的。”“我们天天见不着面,早上醒的时候,我爸已经出门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都没回来,我们父女一个月也就见面两三次”……

  谈起自己的父亲,一个快40岁的农村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泪,言语间充满着对父亲的不解、不满和埋怨。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干部家的孩子应该像“贵族”一样,享受各种优待,可自己和家人却成了村里最倒霉的人。

  第一场公演后,王秀波冲上舞台,拥抱李华兵,对他说,“你演的比我爸还像我爸!”连着三场演出之后,王秀波感叹道,“唉,我爸也真是不容易!”

  这群人精益求精,每天都在排练演出的路上

  演出归来后,所有演员没有休息,而是加紧排练着,为下一步全省内的巡演做准备。让人被剧情感动的同时,更是被这些可爱的演员、被这个精气神十足的团队感动。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每天不是编排,就是演出,忙碌但很快乐!”李华兵告诉记者,当初创排的时候非常艰苦,但现在似乎想不起来了。

  每天的工作餐就是面包就矿泉水;孩子生病住院、母亲去世、亲戚朋友结婚,这些都没有阻挡演员排练,就连七八根肋骨骨折的演员仍带着护胸坚持;演员不够,财务人员、清洁工、乐队都上场当群众演员,还有的身兼数职……

  这时,李华兵的助手杨阳告诉记者,前些日子,一连着巡演20多场戏,有时上午、下午各一场,高强度的演出让李华兵身体吃不消了。

  “其中一场戏,是需要他盘腿坐在炕上,这时候发现他腿僵直,只能一条腿盘上,表情挺痛苦的,台词说完需要站起来的时候,他一条腿瘸着走……”杨阳说,演员们对待每一场都非常认真,尤其是李华兵,一直绷得紧紧的,不敢懈怠,再加上多场演出的疲惫,让他的腿抽筋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待每一部戏,这个县级院团演员们的热情都无比高涨,也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2014年创排的大型民俗风情龙江剧《红芦苇》参加省新剧目调演,荣获表演一等奖、剧目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李华兵告诉记者,为了进京会演,在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作品进行了深度打磨,包括灯光、舞台、服装、作曲、台词等,下一步参加省内巡演,还要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打磨,打造农民中的铁人形象,同时,有意识地加大对大庆文化的宣传,比如在节目单上印上大庆温泉、石油之光等,扩大大庆影响,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庆不仅有石油、铁人王进喜,也有新时代的农民铁人。

责任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