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4月11日连续两天,大庆被《人民日报》关注!分别都报道了什么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大庆博物馆 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10日第05版)
大庆博物馆(图⑧)是国内首家以东北第四纪古环境、古动物与古人类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和文物填补了国内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系统收藏与展示的空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专业性收藏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种属最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图片⑧
博物馆常设《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三个陈列。展出大量珍贵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嫩江流域古代文物,讲述这片地域数百万年的演化历史。
狼化石骨架
狼化石骨架(图④)年代为距今5745—5905年。作为大庆博物馆镇馆之宝,这具狼化石骨架于2005年出土,长1.14米,高0.71米,同一个体化石含量达95%以上,全身上下各骨骼均为同一个体,脚趾、尾部等细微之处都保存十分完好,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完整的第四纪狼的化石骨架。

图片④
第四纪时期的东北地区,气候与环境不仅非常适合猛犸象、披毛犀这样的长毛巨兽,还有其他非常丰富的动物群体也在这里生存,他们食性各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许多精彩瞬间。狼是群居动物,一般6到12只组成一个集体,到了冬天,会达到50只左右。它们经常群体作战,可以为一个目标耗费相当长的时间。狼群在地球上生存了上百万年。
真猛犸象化石骨架
本藏品(图⑥)类别为古生物化石,年代为早于43500年。该具骨架化石2002年出土,身高3.5米,体长6.5米;同一个体化石含量达90%以上,头骨、肢骨、脚趾骨化石保存十分完好,系幼年雌性个体;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完整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

图片⑥
猛犸象来自冰川时代,生活在包括中国东北部在内的北半球寒带地区。从侧面看,背部是身体的最高点,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脖颈处有一个明显的凹陷,长满了长毛,像一个驼背的老人。猛犸象生活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距今300万年至1万年。随着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同时,由于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怀孕期很长,幼象的成活率极低,导致数量迅速减少直至绝灭。最后,猛犸象以整个种群的灭亡标志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三角纹折腹陶钵
藏品(图⑤)年代为距今约3120—3310年(商代晚期)。该钵为大庆市肇源县白金宝遗址二期遗存,夹砂黄褐陶,敛口,尖唇,弧折腹。口沿有慢轮修整的痕迹,上腹部饰内填平行线的交错三角篦纹。口径14厘米,底径4.2厘米,通高11厘米,重480克。该器物保存完整,十分难得。

图片⑤
原始社会中的陶器是适应人类生活中盛储、炊煮和饮食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定居时代”而出现的。而陶钵作为盛水器,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类型遗址中。陶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初只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器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但在日常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原始先民又不自觉地将最初的审美需求加入其中。正如在商代晚期的白金宝文化遗存中出土的陶钵,造型简单,却又有独特的纹饰之美。
棕熊右前足化石
棕熊右前足化石(图⑦)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出土地点为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马家窑屯。该化石为一只完整的棕熊右前足化石,包括腕骨、掌骨、指节骨等,保存十分完整。

图片⑦
棕熊,亦称灰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1.5—2.8米,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毛粗密,冬季可达10厘米;颜色各异,有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前臂十分有力,由于爪尖不能像猫科动物那样收回到爪鞘里,这些爪尖相对比较粗钝。前臂在挥击的时候力量强大,“粗钝”的爪子可以造成极大破坏。
(图片由大庆博物馆提供)
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落户大庆
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11日第 02版)
4月10日,由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破土动工,标志着首个“国字号”新能源户外实证实验平台落户大庆,正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发展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光伏、储能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对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实验室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但对户外实际运行的系统性研究还很缺乏,导致许多已建成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运行性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评估。
“实验室里效果再好,产品的实效还是要拿到实际使用中来看,而只有做好户外实证研究,才能掌握光伏产品在户外运行的真实情况。”国家电投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庞秀岚解释,户外的光照、土壤乃至地表水的酸碱度等,都会对光伏产品的性能造成影响。在真实运行工况下做户外实证研究,能够详细记录光伏产品在实验室中获取不到的真实衰减率、隐裂等技术参数。
纵观全球,尚未形成技术比较成熟的光伏和储能实证实验平台,这类平台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庞秀岚认为,建设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意义重大。“实证实验平台可以得到宝贵的实测数据,帮助企业改进产品性能,提高制造品质,做出更加贴合实际运行工况的产品。”
“从更宏观来看,对光伏、储能关键设备、产品、系统进行户外实证研究,能为全行业实践提供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数据支撑,进而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说。
大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平台也能为地方发展带来机遇——带动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扎根大庆,推动“百年油田”转向高质量发展。
记者获悉,该平台的建设管理单位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运营商,也是国内唯一具有光伏实证示范基地建设经验的能源央企。黄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小平透露,“十四五”时期,该平台拟投资约60亿元,规划布置实证实验方案约640种。
黄河公司副总工程师、新能源建设分公司总经理沈有国介绍,平台建成后,具备实证、实验、检测三大功能。根据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后续还可拓展出认证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