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特殊教育方法等待“验证” 12岁“私塾”女孩要高考
2005-03-06 08:00:1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陈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6日电日前,一对夫妇领着年仅12岁的女儿到哈尔滨道里区招生办,要求报名参加2005年的高考。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女孩竟拿不出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历和成绩证明。她所接受的全部教育,都是“私塾”式的。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是否冒险?教出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这种教育方式可取吗?

  “超前教育”6岁学完小学课程

  “1992年7月,女儿出生后,我给她起名叫辛蕴甜,意思就是让她从辛苦的劳动和学习中换来甜美的生活。”据甜甜的父亲辛军讲,女儿生下后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并没有什么特长,相反在识字、说话和肢体平衡等能力方面还不如其他孩子。女儿2岁时,他和妻子的工作都脱不开身,他把战友的老师请到家里帮忙照看孩子,没想到,甜甜的命运从此被改变。关老师刚到的半个月,辛军便发现甜甜开始识字和算算术了,简单的字和数学题在很短时间里就能记住。看到孩子如此的爱学和聪明,关老师便有步骤地教甜甜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没想到,甜甜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连玩的时候都不忘学过的内容,一首唐诗读过几遍就能背得滚瓜烂熟,50以内加减乘除无论怎样变化形式,她都能算对。

  关老师两年后回老家了。眼看着女儿4岁就能达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辛军的心活了,他决定要特殊培养自己的女儿。夫妻二人商量后,在单位任助理工程师的妻子孙军源主动提出下岗,在家专职教甜甜文化课。孙军源就像小学教师一样,从头学习课本,按照教学大纲备课,每天上午4课时,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

  甜甜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就已经完成了小学的全部课程。是把女儿送到小学,还是送到初中,还是继续留在家中学习?这让辛军夫妇为了难。1998年,辛军一场大病从一线工作岗位上下来了,他办理了病退后,决定在家培养女儿。

  12岁“私家学子”进军大学

  辛家开始了自创的“教女计划”,这对没有过教师经验的他们来讲,不但难度挺大,更让人觉得是在冒险。

  初中课程文理开始分科,辛军教文科,妻子教理科,可是英语这门学科让夫妻俩为了难。

  二人把女儿送到课外学习班专门学习英语,上课时,学俄语的辛军和女儿一样,背单词,读课文,记笔记,写作业,一学期下来,辛军已经学到了要领。他发现,在这种课外班上课进程太慢,于是,他便开始一边自学一边教女儿。怕自己发音不准,他给女儿买来复读机纠正发音,怕女儿在家里没有语言环境,他就把女儿送到大学里的英语角去和留学生和大学生交流。

  甜甜虽然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她毕竟年龄小,接受能力也有限,遇到比较抽象、乏味的数理化方面的问题,也有犯“驴”的时候。据辛军讲,为了能让10岁的孩子理解并联和串联的原理,他和妻子就找来一些废旧的无线电元件、电表等,甚至把家里的电视和收音机拿来让女儿自由拆卸;更绝的是,妻子用醋、面碱等生活用品来替代化学试剂,给女儿做实验。

  辛蕴甜就像辛军夫妇精心培育的一块试验田,去年10月,甜甜完成了高中全部课程,一套高考试题拿来,甜甜居然答得十分轻松。夫妻俩按照阅卷标准保守估算,女儿可以达到530分!辛军想把这个试验成果推向市场,让女儿在高考的考场上练练兵。

  为了让一天学校没去过的甜甜能在号称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验证实力,辛军与招生办、教育局取得了联系,可由于没有学历记载,不符合报名高考的条件。在各方面的帮助下,辛军夫妇有能力在家教育孩子的问题得到证明,同时证明甜甜确实有实力参加高考。今年春节前,辛蕴甜终于报上名了。

  日前;记者看到12岁的辛蕴甜,这个大个子女孩言谈举止比同龄孩子成熟许多。她说,从小她就习惯了在家中学习,从来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尤其对理科感兴趣。在学习之余,她有很多爱好,小提琴、电子琴是她的玩伴,晨练是她不可缺少的活动。她也有双休日,爸爸妈妈会带她去烈士陵园、科技馆、儿少中心等地参观、游玩,她觉得自己生活得十分充实。

  谈到高考,她说,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她的理想学府,她要用高考来检验自己的实力,向自己的理想冲刺。

  看着自己细心培育的女儿马上就要成功了,辛军对他们夫妻俩的育女方法感到很满意,他认为他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其他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相比,他更能因材施教,发挥孩子的特长,使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现代私塾”把孩子圈进“牢笼”

  12岁的女孩答高考模拟试卷能达到大学本科分数线,这从“分,分,学生命根”的角度看,的确是成功的。辛军夫妇俩也由此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甚至有不少孩子家长托熟人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辛家,委托辛军夫妇进行家庭式教育。

  那么,这种“现代私塾”是否值得赞同和推广呢?市教育局初教处庞处长认为,“家庭式”教育是一个令人堪忧的“兆头”,它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不但无益于孩子的全面进步和健康成长,反而有害——极易演变成貌似自由却限制孩子成长的“封闭牢笼”。从接受知识教育的层面讲,单一而浅薄,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于课本中或家长所知道的范围,长期下去,可将孩子的学习范围与知识视野局限在此“框架”下,无法保证教育质量。他认为,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儿而言,学校的作用和功能除了传授基本全面的知识,还在于正确引导、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而这些,都是家庭“私塾”所无法完成的。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温恒福认为,很多正常的孩子该有的感受甜甜不会有,她的生活经历也绝对比别人单一。比如:同龄人之间学习上、能力上、人际关系上的竞争;为集体争光和涂黑的荣辱感;运动赛场上的失败感;组织一次联欢会的成功感;被后进生赶上的挫折感;与同桌朝夕相处的快乐感;演讲大赛夺得第一名的自豪感……适当的集体主义教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适龄儿童不上学,在家完成学校课程,是否合法?黑龙江省启凡律师事务所律师杨长城讲,从法律角度讲,我国《教育法》第18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作为适龄儿童的家长强制孩子接受家庭速成式教育,既侵犯孩子的合法权益,也是违反教育法的行为。法律上所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而我国学校教育的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这一切的取得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其中,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除对其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参加课内外活动还能增强学生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

  再过几个月,辛蕴甜就要参加高考了,从未走进过考场的甜甜会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如愿以偿地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12岁孩子是否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私塾”教育到底成功与否,只有时间能证明。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