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7日电 题:洪彦宇,果树栽种领头人
记者 王晓敏
2004年,大庆市肇源县古恰乡新立村的洪彦宇,仅靠果树栽培,就实现纯收入25万余元。在她的带动下,她所在的新立村也已成为果树生产专业村。一个34岁的普通农家妇女,何以有这么大的本事?一是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二是有勤劳的双手。
1988年,洪彦宇和丈夫刚结婚时,全家只依靠婆家的十几亩果园过日子。看着这十几亩果园的收入仅仅能解决温饱,不甘现状的她,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个家过上好日子。她觉得要让家富起来,像公公那样靠传统生产方式、小打小闹肯定不行,不能有多大的经济收入,只有让果树生产上规模,变守小业为创大业,才能改变现状。她决定引进新技术、培育新果树品种,干大果树栽培项目。于是她订了《黑龙江农村报》,又到书店买一些有关果树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几次到哈尔滨、呼兰等地的苗圃参观学习。
1989年,她承包了村里的几十亩荒地,第一年在开好的荒地上栽上了果树。由于果树要到三年以后,才能达到旺果期,所以头三年不会有什么经济效益。她聪明地在果树间空地里育起了树苗。
在果树的田间管理中,育苗、嫁接、除草、灌水、,道道工序她都自己动手。嫁接时,她趴在树根底下操作,一趴就是一天,常常是累得腰酸背痛。在她的精心侍弄下,她家的果园杂草皆无,又肥又喧。果树棵棵长得旺盛健壮,果树间的树苗也是根深枝壮。这样,虽然建园头三年她的果园一个果没卖,却靠卖果树苗年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三年后果树进入旺果期,年产果在10万斤以上,靠卖果和卖树苗年纯收入在四五万元以上,她家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户。还花三万多元建起了一栋砖瓦结构的新房并添置了彩电、洗衣机、冰箱等家电。她家的日子也由过去的温饱走向了小康。
每年四五万元的收入,在农村,日子已经过得衣食无忧了。但她的心中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建一个大型苗圃,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目标的确立并不是盲目的,她看着周围村屯有几家新建果园,由于苗木紧缺,所以树农只得从外地购苗,所购苗木价格高不算,质量也不过关,成活率较低,她坚定了建苗圃的信心。
1999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洪彦宇又承包本村的几十亩耕地,建起了一个大型苗圃,成功地培育出了“123苹果”、“绥李三号”、“三香梨”、“抗旱苹果、K九、龙秋、云南白杏”等果树新品种。为适应绿化的的需要,她还培育出了杨垂柳、垂榆、大叶金丝柳、北京球柳、龙须柳等四十余种绿化品种,她的苗木品种齐全,价格低廉,成活率高,很快占领了市场,并运往大庆,内蒙,哈市和临近县乡。
现在洪彦宇家有花卉树苗2万株,快杨8至10年生的30万株,果树苗10万株,预计明年能收入30万元以上。这百余亩的苗圃,不但为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美化了家乡的环境。目前,她不但经营自家的果园,苗圃,同时,她的丈夫还做起了果树和树苗销售经纪人,每年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5万余元。
十几年来,彦宇家的事业一步步由小做大,也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每次她都能在跌倒之后重新站起来,这更多的是源于乡亲们对她的理解和支持。2000年由于古恰乡遭受严重的旱灾,她家苗圃当年育的10杨树苗干旱渴水,一半以上已经旱死,剩下的另一半也危在旦夕。在这关键时刻,乡亲们把县里下拨的打井物资分给了她一份,使她及时打了一口抗旱井,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乡亲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她。所以,在她致富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众乡亲们的资助。几年来,她都是把自家的果园和苗圃作为果树生产示范基地。她和丈夫义务为树民做技术指导,每年树苗除草、抹芽时节,在雇人时她都优先考虑本村的贫困户,给他们现金结算,好让他们能够挣个买农药、化肥的钱,只要树农找到她的,她都能让他们栽上树苗。现在,她仅赊给村民的树苗款已经超过万元了。她知道,她自己富了,也要帮助所有的乡亲都富起来。
洪彦宇不但守住了婆家赖以生存的十亩小果园,经过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新、优、特品种,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二十亩果园、百亩苗圃,由最初的果园收入只够年吃年用,发展到现在的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她家的巨变,激发了周围村民靠果树栽培发家致富的热情,她本人也成为省级“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省级“科技致富女状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洪彦宇还朝着更大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