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18日电 题:“打工联合体”的领头人--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周作聪
在友谊县友谊镇十五居民委,只要提起周作聪这个名字,从十几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没有不伸大拇指的,人人都能讲述一串他做的好事……
“街坊邻居住着,咱是党员,有了挣钱的门路不能忘了大家。”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周作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担起的责任。
周作聪居住的友谊镇十五委人员复杂,下岗职工较多。有些人由于年龄偏大、适应能力差、业务不对口等原因一直无法找到再就业的岗位,更有一些人因此而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终日游手好闲,无事可做,许多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周作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深入下岗职工的家中,了解情况。靠着自己的胆识,靠着下岗职工的信任,周作聪把身边的许多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形成互助打工联合体,携起手来搞集体劳务输出,自食其力,自谋生路。
打工联合体没有固定的劳动内容,每次都是由周作聪先去联系活源,商谈妥当后再带领下岗职工们去干。春天,他们为附近的农场插秧;夏天,去除草;秋天,去秋收;到了冬天,就去为别人刷墙、安暖气。
在劳动中,哪里脏苦累,哪里就有周作聪的身影。春天铲地的时候,他总是把垄窄草稀的地留给别人,自己挑垄宽草多的地干;秋后扒苞米时,他自己挑厚趟子扒,把薄趟子留给别人;每次干完自己的活,他顾不上休息又忙着去帮助干得慢的人。
辛勤的劳作使下岗职工们有了生活的来源,很多人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虽然我也不富裕,但咱决不能只顾自己,见谁穷困帮一把,见谁危难扶一把,要不咋配当党员呢?”周作聪以实际行动体现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下岗职工杨传亭,在下岗后一时想不通,每天躺在家中不愿动弹,周作聪得知这一情况后就主动登门动员他随他们一起去农场为人收割黄豆,杨传亭借口中午无法带饭不愿意去,周作聪则当即表示,只要你带双筷子去就行,到时候咱俩吃一盒饭。周作聪的真诚感动了杨传亭,他也加入到了打工联合体,一年下来,有了几千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