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东北网3月25日电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厂胡同5号的圣伊维尔教堂,作为典型的俄罗斯拉夫(波)式球形尖塔教堂,已经淹没在民宅棚户区中数十个年头。为发掘我市建筑文化遗存,本着“修旧如旧”的规划原则,我市有关部门近日已开始着手制定整治计划,辟建圣伊维尔教堂广场,力求使老建筑恢复原貌,给城市增添新景观。
6个“洋葱头”“文革”期间被“拔”
记者在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看到,尽管被一群破烂的棚厦包围,圣伊维尔教堂这处老建筑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目光。虽墙体大部分剥落,但墙上的马赛克壁画仍能看出设计者要传达的意义。据周围居民介绍,该建筑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主体建筑上6个“洋葱头”式的圆顶被拆除,附属建筑除孤儿院外均不存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圣伊维尔教堂因年久失修,内部和外墙已破损严重。据市环境综合整治办有关人士介绍,教堂亟待保护,目前与教堂最近的一处建筑不到两米距离。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该建筑的价值,人为的损毁还在不断发生。
马赛克镶嵌画历经百年仍清晰
据专家介绍,该教堂建筑呈希腊十字式格局,简洁、鲜明,具有突出的俄罗斯拜占庭风格,6个“洋葱头”昂扬挺拔,铁护檐为新艺术运动风格,檐下半圆形连券、门窗、拱券均为罗马风格。尤为独特的是钟楼上方,洋葱头基座的修饰与半圆形罗马风格拱券重叠相连,美观而又别具魅力。现存的附属建筑孤儿院,造型精美,细部丰富,建筑入口处的马赛克镶嵌画色彩鲜明如昔。专家认为,这幅尚属完整的马赛克镶嵌画在经历近百年后仍如此清晰实属罕见。
年内完成内部清理和外部装修
市环境综合整治办负责人认为,圣伊维尔教堂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记录着日俄战争史实,成为历史的一个清晰“断代层”,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整修该教堂,辟建教堂广场,既保护了老建筑,增加新旅游点,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场地,还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市整治办已会同市规划局和道里区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着手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编制修复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摸底调查并测算房屋棚厦拆迁情况,计划分期实施改造。
对于圣伊维尔教堂整治工程,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前期规划设计、资金测算。今年年底将完成被占教堂内部清理、修缮和外部“修旧如旧”工程。周边环境整体改造工程将根据即将设计出炉的不同规划方案分期进行,并有可能结合火车站北出口广场建设同步进行。有关工程负责人称,目前拆迁的具体面积尚未核定,前期工程正在加紧进行。
圣伊维尔教堂的历史
圣伊维尔教堂,位于道里区军官街(今工厂胡同)。建于1908年,是由驻哈尔滨的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将及官兵捐资修建的一座军用教堂。
教堂内圣所按德尼索夫技师的图案,由守备队中雕刻师施工,圣像在俄国切尔尼哥夫市制成。其他圣像在守备队副队长米哈依劳夫大尉及画家吉敏指导下,由40名士兵画制;维也尔斯卡亚圣母像由主教乌拉得依米尔奉献;中央祭坛大圣像为画家尼西里也夫画的基督复活图。第二个祭坛墙壁挂着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
1927年,在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的倡导下,在圣伊维尔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乐班,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材。
该教堂面积为555.8平方米,教堂呈希腊十字式格局,俄罗斯建筑风格,外观巍峨挺拔。正面上方有大型鼓座,鼓座上有一大四小五个葱头顶,四个小葱头顶以大的为中心,分布在十字形端点。主入口对面是圣坛,主入口上方有钟楼,伸出屋面,有一方台,方台上仍有鼓座,二层花瓣装饰,鼓座上又有一个葱头。教堂上的葱头式大小穹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优美和谐。教堂内部宽敞明亮,设主次三个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