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29日电 近来,“民工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自去年始,大量关于“民工荒”的报道频繁见诸媒体后,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城市,现在“民工荒”大有向北方城市蔓延的趋势。有人预测,中国劳动力市场正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尽管到哈尔滨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与前几年基本持平,可一些用人企业却并没有“高枕无忧”。“劳动力好找、技工难求”,成了现在许多企业共同的心声,我市实际上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民工荒———“素质荒”,而在低技术要求甚至是无技术要求的行业,农民工还处在过剩的状态,这暴露出我市民工的一种结构性失衡。
据团市委的一项调查显示,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供求矛盾上。2004年1~6月,我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3.8万人,而实际求职的只有2.5万人。结构性矛盾在对劳动技能要求较高的第二产业中表现突出:与2003年同期相比,工业企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78%。对技能需求较低的第三产业,需求也较2003年同期上涨了33%。
据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到哈尔滨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必然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一些企业今年对劳动力特别是技工的需求比去年“上涨”了近四成,所以在一些企业出现这种相应的劳动力短缺“并不为怪”,它是经济发展中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可由于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厂家不愿意投资更新技术、提高工人的素质,即使是一些掌握新技术的外商,在中国设厂也宁愿多雇些廉价工人,少用昂贵的先进设备,“这有点像饮鸩止渴”,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说,劳动力越便宜,企业越不愿意投资新技术、新设备。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产品竞争力,工人工资就不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因此,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最大限度地缩短技工缺口,为哈尔滨市的快发展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