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3日电 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和成长需要特殊的土壤,这沃土的培养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千千万万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的辛勤耕耘。在黑龙江,我们看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崭新机制正在萌生和成长。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内医药研发龙头。
哈药集团:全国闻名的医药销售巨头。
同在一座城市,相距不过几公里,鸡犬相闻,却难以想象地不相往来十几年。
科技日报消息称,去年十月,两家共建了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哈医大的刘兴汉教授是这桩联姻的第一批受益者,他的“基因工程方法生产成骨生长肽”项目被生物医药工程中心确立为第一批合作开发的创新项目。
刘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一项成果如果找不到买家,它的命运只能是变成一篇论文,然后束之高阁。与哈药集团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后,研发成果就可以直接拿到企业进行中试,放大、做临床试验,直至产业化。”
“应该说,是政府在推动着我们这些科研人员走入经济建设主战场。”3月29日,哈医大副校长傅松滨教授对记者如是说。
“是政府的创新机制让我们发现,颇有潜力的合作者就在身边。”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冷国庆如是说。
黑龙江首创“六字真言”
3月28日,学者型的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孙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技创新要有沃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更应该有良好的外部条件。要让黑龙江丰富的科技潜力真正发挥出来,下一步关键是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立体网络,把政府、产业、高校、研究院所、金融、中介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有序合作、资源共享。”
孙尧讲的其实就是六个字:政、产、学、研、金、介。
这六要素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新构想,是由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的。
政:资源整合做“领唱”
“产学研结合”的口号喊了多年,但科技与经济却始终若即若离。这次黑龙江推出的“政产学研金介”结合,将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孙尧认为,政府牵头,整合各部门资源,同时吸纳社会相关部门加入,由政府领唱这首“政产学研金介”大合唱,才能真正唱好这台大戏。政府在其中起到引导、支持、服务、监督、保障的作用。
如此才能打破行业鸿沟,形成合力。
目前,黑龙江省政府已经就此成立了联合小组,由省科技厅、省经委、省教育厅三家联合评审,共同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的结合。
产:创新攀“科技高枝”
“是科技部门帮我这个个体户挖掘到了第一桶科技金子。”对于科技的神奇力量,集贤县的阳霖集团董事长刘树林体会最深。
阳霖集团原本是一家普通的传统大豆产品加工企业,2003年黑龙江省科技厅到企业调研,当起了“红娘”,把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介绍给了集团。刘树林做梦都没想到能攀上了国家级的“科技高枝”。
就此产研携手,联合申报了“年加工66万吨大豆生产专用蛋白及粉末油脂”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振兴老工业基地第二批国债项目,获得2000多万元的国债支持。阳霖从此步入了高科技的发展轨道。
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在各方促动下,科研成果开始走出庙堂,走到企业中发挥作用、释放潜力。
学:科研听“第一需求”
在黑龙江,以前关门搞研究的高校里的教授们,开始认真倾听来自经济主战场的需求声音。
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志阳汽车电气有限公司共建了志阳汽车电子产品研发中心,双方共同研发了7个新产品,解决了许多企业的关键技术;
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哈药集团共建了生物医药工程研发中心,目前有6个项目在研发中;
东北农业大学与黑龙江北亚乳业有限公司共建乳品研发中心,全方位开展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新型乳制品———
黑龙江省教育厅为了加快全省高校成果转化,专门推出了《教育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目前,全省有17所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机构40个,为全省振兴提供了重要的高新技术支撑。
研:潜力需“尽情释放”
单位不挂牌匾,只有一个门牌号,一曼街3号,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9研究所。在哈尔滨,像这样以数字排列做单位名称的中直军工院所还有很多。
科研院所的改革,把这些曾经衣食无忧的大科研院所逐渐推向了市场。面对市场竞争,几十年的科技潜力如何尽情释放?
“我们所在军工技术方面有优势,尤其在国内传感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以前在军转民方面意识不强,如今政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支持我所建立了哈尔滨市东北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依托49所在传感器方面的雄厚技术积累,今年申报了国家发改委汽车电子产业化专项。项目建成后,将大大增强我国汽车传感器的核心竞争力。”49所王平副所长向记者介绍说。
无论是中直所还是省属科研院所,如今都行动起来投身到经济主战场中。2004年12月27日,黑龙江省科技厅与大庆科技局、大庆高新区联合组织供需对接会,有38家中省直科研院所参加,当天有22个项目对接成功。
金:资本“做嫁”好振兴
国家二类新药、中药保护品种“疏血通注射液”是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市场前景巨大,发明人李振国亲任公司的董事长。
2002年,公司发展到第十个年头时,年销售额还只有四五百万元,而当时的制药企业都要走通GMP认证这一关,急需庞大的资金。关键时刻,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雪中送炭,为企业注入了1653.6万元风险投资,使企业顺利通过GMP认证。
辰能风投在投入资金的同时,还参与管理。资金加上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公司的年销售额猛增10倍,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的医药龙头企业之一。
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提供了丰厚的“嫁妆”,并陪伴这些“联姻”后的项目成功渡过磨合期,过上了美满和睦齐心奔前程的好日子。
介:“科技红娘”搭鹊桥
在黑龙江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活跃着一批科技中介组织,他们就像特殊的“科技红娘”,其中还有“专业科技红娘”。
“没想到,就是那次生产力促进中心举办的博士科技行活动,解决了企业的大问题。”哈尔滨明日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日红感慨地说。
“当初,我们企业的水泥制品在质量问题上遇到了技术难题,参加活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帮我们渡过了技术难关。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长期联系,公司还成为哈工大本科生实习基地。”
2004年7月,黑龙江省民营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批准启动建设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类似上述“博士科技行”这样为产学研结合牵线搭桥的活动,该中心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服务,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2004年黑龙江新增24个生产力促进中心,有3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批准按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标准启动建设。黑龙江还通过重点发展特色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支持创建多种形式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89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和13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2005年3月28日,科技厅厅长孙尧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说:“‘政产学研金介’六要素与黑龙江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化工、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和高新技术七大产业在振兴元年找到了结合点,一年多来,全省自主知识产权申请量超过了6000件。黑龙江正在向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