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21日电 记者4月16日在市社科院组织的《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著作研讨会上了解到,这部5卷高达百万字的哲学著作作者竟是我市一名退休工人。
作者马兴和,男,今年56岁,原哈尔滨市风华机器厂工人。早在1965年,马就读哈尔滨航空学校时,就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产生兴趣。1969年,哈尔滨航空学校转为风华机器厂,马成为总成车间的技术工人。由于家在外地,马长年住在集体宿舍,和好多同事不同,马业余时间特别爱看书,不但到厂图书馆借书,还利用家人在家乡图书馆工作之便,写信给家里把书目列出来,由家里人将书邮寄给他。
平时下班后,马抓紧时间读书看报,每天晚上都读到很晚,厂里人都知道他爱学习,而且理论水平比较高。有些同事认为他人怪,“关心的是些没用的事儿”;有些同事比较理解他,认为他是业余理论工作者。1981年,马结婚搬出了集体宿舍,妻子对他的理论研究虽没有深刻认识,也难以产生共鸣,但依然给予了很大的理解与支持。
1994年1月21日,马患鼻窦炎入院治疗,在病床上萌发了写一本著作,阐述自己对事物看法的想法。从那时起,马每天白天到工厂上班,晚上一写就是六七个小时,有时早上刚刚睡醒,脑中迸发出新思路,立即起身将其记录下来。当年5月8日,60多万字的书稿写就。此后10年间,随着研究视角不断扩展,马先后7次修订书稿,书名最终定为《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2004年6月,这部105万字的哲学著作正式出版。书中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从社会哲学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内容涉及思想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家庭等社会各个方面。长期伏案笔耕不辍,使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患上了脊椎管狭窄,手脚麻木行动不便,并伴有肺炎、肠炎、肾炎、气管炎等多种慢性病,多次入院治疗。
研讨会上,省内外专家对该书予以评价,多数与会专家表示,这本书的部分观点虽尚有待商榷,但作者作为非专业理论工作者,能够长年坚持刻苦钻研、写出如此鸿篇巨著,这种精神和成就令人惊叹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