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2日电 50年前,670名河北志愿者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中俄边境,在荒凉的冻土上建立了河北庄,如今留在那里依然健在的151名老志愿者寄信河北省领导,诉说他们的垦边史,并希望修一个纪念碑,光大北大荒精神。
一封来信
新华网援引燕赵都市报消息称,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一封来自中俄边境黑龙江省萝北县共青农场的来信引起了我省各级领导的关注。
这封信上的签名有罗群起、张绍光、王德林、齐国欣、张德京等,他们代表了151名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今年,就是他们到东北垦荒的50周年。
记者电话采访了这批青年垦荒队员中的一员、萝北县共青农场老干部科科长张绍光,他向记者介绍,他是1956年来到萝北县,“坐火车一直走了7天。”而从1955年11月到1956年11月,整一年的时间,共有670名河北青年分三批在距中俄边境30公里的萝北荒原安了家。
据张绍光介绍,他是保定蠡县人,是670名河北青年中最小的男同志,当时只有17岁,而他的爱人则是最小的女同志,当时16岁,也是当时河北庄里最小的人。而今年,张绍光已经66岁了。
艰难岁月
“环境的艰苦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张绍光说,“60里地叫住邻居,30里地叫对面炕”,当时刚到的时候,遍地沼泽,杂草丛生,狼蛇出没,茫茫大地上只有几座孤零零的草房,“零下38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是家常便饭,住在四处漏风的草屋里,早上一起来,晚上的哈气在被头上都冻住了。”
工作的环境更是意想不到的艰辛,张绍光说,当时开荒一部分是靠县里的拖拉机站帮忙,另外就是从内蒙古买了250匹马和一些马拉农具,一点一点地干了起来。
“我还记得当时要修一条公路,我们冒着零下42摄氏度的严寒,用马拉着石料,一车一车运,人又累又冻。修水利的时候,拿着洋镐往下砸,地面只是一个白点,冻土层都有两米,跟砸石头一样,好多同志收工回去,走一段就走不动了,最后都是爬着回去。”
没给河北人丢脸
“但是我们没有给河北人丢脸,”电话那头,张绍光自豪地说,“50年,我们垦荒队把北大荒———河北庄建设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开垦荒地16600亩,粮豆总产15万吨,经营利润5千万元,管局以上劳动模范7人,选拔干部20人。现在农业生产有大型链轨拖拉机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9台,中小型胶轮车70台,达到了我们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水平。河北庄是我们农场27个生产队中的先进典型、先进党支部和小城镇环境建设先进单位,有阅览室、活动室、室外运动场,有各种中老年健身器材,夏季运动场周围花草、松柳成荫成行,各级领导和兄弟农场都来参观学习。”
青春作证
50年过去了,当年的670名青年因为各种原因,留在那里的只剩下151人,而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已经有61人去世了。“但我们无怨无悔,我们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在这里实现了。”
张绍光最后代表全体垦荒队员说,“我们50周年纪念快到了,我们这批人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又献子孙,为了让这段历史永存,我们希望河北省能帮助我们修一个纪念碑,让河北人的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
相关链接
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当时农业生产还很落后,粮食短缺,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计划把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向荒地要粮作为农业发展的一条措施,党和国家号召青年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1955年11月4日,河北省广大青年响应党中央、河北省政府、团省委的号召,组织了河北第一支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11月12日,第一批103人到达黑龙江萝北县荒原。这一天也被定为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纪念日。第二批302人于1956年4月9日到达,第三批265人1956年11月8日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