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4日电 题:打造核心竞争力黑龙江农机横跨三村地万亩良田连片耕
三个村,万亩田,联合整地。海伦市东林乡东方红农机作业合作社把大农机作业的文章做出了“味道”。
4月,记者踏上这片耕地。抬眼远望,黑黝黝一片,与别处耕地相比,脚下的泥土格外松软。
这片耕地横跨东方红、平安、战胜三个村。东方红农机作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成告诉记者,土地如此松软,是因为春耕前统一用大机械实行了标准化深松整地。
上一年,这片土地还是硬邦邦的,三个村的300多户农民在土地上“各自为政”。一家一块地,各种各的,这种状况在农村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将一个村土地相邻的农户联合起来耕种已经不易,将村与村之间的土地连成片,用同一标准整地,难度可以想象。东方红人用魄力解开了这个结。
说起连片整地,东方红村56岁的朱信懊悔不已。2003年东方红农机作业合作社组建后,用村头5000亩地作试验,朱信家的30亩地在范围之列。王成找他以地入股时,他一撇嘴:“我都种了36年地,还不比你们强?”
那一年,想法如朱信的农民把地换给了想入股的农民。
整地时,国家给合作社投资100万元购买的几台大机械在地里干得热火朝天。朱信表面不以为然,心里却铆足了劲要“比试比试”,伺候地比往年更加精心。
种子下地不到两个月,朱信就坐不住了,眼瞅着合作社地里的豆苗蹭蹭长,而自家地里的苗干施肥也长不快,到2004年7月,合作社种的豆苗比他种的高出整整15厘米。
看着高高的绿油油的豆苗,参加合作社时心有疑虑的农民放心了,没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心里直发痒。
打那以后,王成把目光投向了附近村屯,他走访了本乡的十多个村,邀请各村领导和村民代表来试验地参观,而附近乡镇的村民听说这里的豆苗长得又快又高,也都结伴而来。一时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秋收时,合作社用大机械整地的大豆亩产170公斤,而农民用小四轮整地的亩产还不到150公斤。村里雇小四轮整地每亩收12元钱,而大机械因连片作业,降低了成本,每亩只收10元钱。
村民们“服”了,他们纷纷要求“东方红”为他们整地。
于是,与东方红村土地相连的战胜村、平安村,与“东方红”签订了标准整地合同。横跨三个村的万亩土地突破性地实现了标准化深松整地。
在“东方红”的办公室里,记者看见了“三、三”耕作制田间作业规划图,合作社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大机械出现在全乡的每个村屯,实现全乡用同一标准连片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