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31日电 一个仅有500多人的国有小厂,因承受不了7000多万元债务的重压而停产。在进行国企改革中,哈尔滨市道里区打破公私界限,成功地引进民营资本对企业进行改造,不仅使哈尔滨农机修造厂500多名职工有了着落,而且当年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
哈尔滨农机修造厂曾是哈尔滨市农机行业为数不多的专业工厂,以修理和制造拖拉机曲轴为主。年产值最高时创造3000万元的纪录,在哈尔滨周边市县小有名气。在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企业经营策略滞后没有把握住市场规律,致使企业陷入困境。到1998年企业负债7711万元,负债率高达267%,企业无力生产,职工工资发不出来,工厂只好关门。
道里区在对国企进行改革中,将哈尔滨农机修造厂列入首改企业,根据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照打造机场路汽车销售廊道的总体规划,对企业进行整体改革,通过招商引资战略,推进企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在选择投资者中,为保护企业职工利益,道里区提出三个不谈,即:开发房地产项目的投资者不谈,对不符合机场路产业发展的投资项目不谈,对没有实业、意图倒卖国有资产的投机者不谈。
制约国企改革最大的难题是债务问题,为破解债务链,道里区积极引导企业,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在哈尔滨农机修造厂负债7711万元、安置职工需要1200万元的情况下,道里区把企业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债权回购重组上,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将企业债权按不良资产,分别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一下卸掉债务4000万元,使企业轻松进入改革轨道。在此基础上经过筛选,民营企业黑龙江俊鹰投资有限公司注入7000万并购资金,在农机修造厂原址计划建三个4S汽车专营店,并代理汽车检测业务。第一个专营店于去年正式投用,当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
在企业退出二产进入三产后,在职职工由过去机械制造转入汽车销售,使已经关门的企业被民营资本激活,下岗职工不仅得到安置,离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也全部补齐,后顾之忧得到了解决,使一个停产5年的企业,变成了纳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