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修机车的土专家--记全国劳动模范王伟东
2005-04-27 09:18:01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王伟东

  东北网4月27日电 题:修机车的土专家--记全国劳动模范王伟东

  记者印蕾

  不久前,记者来到佳木斯,采访了哈尔滨市铁路局佳木斯机务段司机长王伟东。在机务段的模拟操纵间,王伟东正在给同事们讲解火车行进中故障的排除。站在同事们中间,除了娴熟操纵着成百上千的按钮,口中熟练的念出各种规则外,王伟东没有丝毫特别的地方。

  1987年,王伟东由部队复员,分配到佳木斯机务段,成为一名普通的蒸汽机车乘务员。驾驶蒸汽机车虽需要一定技术,但对王伟东来说,似乎显得很容易。1997年,机车告别蒸汽时代,转换成内燃机车,王伟东迎来了真正的考验。这对于一个退伍兵出身的蒸汽机车乘务员来说压力不小。第一次担当乘务,就遇到了麻烦,当时他自己也不会处理,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故障,那就只好换蒸汽机车把了,他拨通了更换车型较早的原南岔机务段运转的电话,请教了师傅,总算将机车对付开到了库里。入库后检修师傅仅用十几秒钟就把故障处理完毕。

  这件事对他的震动很大,他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不学技术,不懂技术就无法驾驭科技含量较高的内燃机车。为此,王伟东开始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钻研技术。也有人说:“土包子还能摆弄这些高科技的东西。”这些风言风语深深地刺痛着他,从此他憋着一股劲,无论是走班,还是休班,都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为了尽快提高理论水平,他省吃俭用自费买来了大量关于内燃机技术方面的书籍,拿着书,带着笔记本上车,一个一个部件的对照,标明具体位置、线号、作用以及各种技术尺寸要求。为了便于记忆,他把每一条电路写在纸上,以抽签的形式让妻子考,让同事提问。一次在南岔到佳木斯的车上,一路上,他一直背诵各种接触器和线路上各种触头的名称,旁边的旅客好奇的问他:“看你这岁数不是考大学吧,背书这么用功?”每当在南岔待机的时候他总是要想方设法去接触师傅们,虚心求教。特别是对电器故障的处理问题,他都多问多记,在研究相关技术书籍的时候,做到举—反三,把机车检查的项目变成了顺口溜,易懂易记,给工作带来了方便。

  由于内燃刚刚转,段里在机车检查项目上还是空白,司机看车没有一个规范、标准、科学的检查路线,佳木斯分局每年举行的机务系统机车检查给油技术大比武,段里也只是参加观摩,没有选手参加。为了改变现状,运转主任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王伟东,并立下军令状。从此以后,在整备场上,经常看到他勤学苦练的影子,他一亮天就上段,贪黑才回家,背着书包,拿着锤子和平手电,左右邻居的叔叔,婶婶都好奇地问他:“小王啊,我天天看你这样,是上学啊,还是上班啊?”他总是笑着说既上班又上学。由于每天车上车下的转,感觉很累,早上起不来,他就买个闹钟值班。终于在比赛中,王伟东步法标准,动作规范,在佳木斯分局的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靠着心血和汗水,他练就了一些本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因而找他学习求教的人越来越多,2001年,王伟东受领导的委托,组建了“110”机车故障信息指挥中心。不算宽裕的家境中,他自费购买了手机、传呼机,乘务之余24小时解答运输线上的每个故障难题。无论是在班上还是在家休息,他的手机、电话响个不停。内燃机刚过渡的时候,故障经常发生,他每天都要接几个电话,一个月下来手机费就得几百元,尤其是在夜间,经常接到乘务员在出车途中打来的电话,发生故障请求帮忙,忙时一夜要接到两三个求救电话。“这觉没法睡了”,妻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埋怨几句,但他每次都对妻子说:“对不起啊,我工作上多操点心,伙计们就少遭点罪”。通过手机电话及时联系沟通,晚点等事故就避免了。三年中,王伟东接到“110”故障信息电话269个,避免了128列列车晚点,保证了运输安全正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截至到目前,他驾驶着机车已经安全走行85万公里无事故。他广泛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精通了岗位技能技术,编辑出版了6书籍和手册,其中《东风4型内燃机车五大病害防止措施》、《平地模拟一次乘务作业标准》和《应急故障处理50条》等书籍在全局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