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5月1日电 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逐步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煤炭、军工等重要行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较好地促进了企业改革脱困并维护了社会稳定。
记者从黑龙江省相关部门了解到,黑龙江省从1999年起先后分5批对中央下放本省的16户资源枯竭矿山企业、2户军工企业、2户航运企业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取得显著成效。
黑龙江省列入国家关闭破产项目的15户煤矿和黑龙江西林铅锌矿均属于资源枯竭或扭亏无望企业,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按照国家政策性破产政策,补发了拖欠职工工资等项费用,在职职工也得到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职工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同时,当地政府及各矿业集团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置了大部分职工就业,目前,矿区生产和社会生活日趋稳定。
黑龙江省通过加速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进程,实施企业关闭破产政策,促进了企业办社会剥离工作。据统计,这个省20户破产企业共争取中央财政企业办社会职能部门移交补助资金13.9亿元,每年约2.8亿元。目前,这个省已经有20户破产企业移交当地政府企业办社会职能部门,其中学校34所,医院9所,供电供水供暖等公用部门148个(所);涉及移交职工6937人,资产总额2.3亿元,每年节约资金9771万元。
保证企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要是黑龙江省实施劣势企业关闭破产的重要工作。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黑龙江省共争取中央财政对20户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工伤残及抚恤人员补助资金15.4亿元,用于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基本医疗保险费、工伤残及抚恤人员补助,改变了这一群体原来在生活费和就医等方面朝不保夕的状况,使其老有所养、有病可医,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