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消息:培技能出政策解后忧——绥棱县做大做强打工经济
地处半山区的绥棱县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上,把劳务输出做为一项主打产业,截至目前,绥棱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1744人,其中外输28399人,分别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8%和31.2%,分别比上年增长30.5%和29.8%。全县劳务输出实现收入1.2067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650元。
培技能,2万农民工端上技能饭碗
绥棱县在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中,注重培养劳务人员的技能,输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使劳务输出人员由原来的单一的靠体力谋生向靠技能、智能择业转变。目前这个县劳动力的“技能型”输出占到了输出劳动力总数的50%。
为使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更有针对性,去年绥棱县把原农技校、农机校、农广校、技工学校等九所职业培训学校进行整合,成立了绥棱县职业技术学校,并针对民工市场的需求开设了电动缝纫、家政服务、汽车驾驶、保安等“热门专业。”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同时,这个县的农委、社会劳动保障局等部门还积极组织人员对省内外的劳务大市场进行考察,把用工信息及时的反馈到学校,使每批毕业的学员都能及时的走上岗位。
后头乡十五井村妇女王玲经过培训后,到哈市家政服务中心应聘,不到一年,出色的王玲就得到了中心的认可,如今王玲已是服务中心的星级服务员,薪水也由原来的每月1200元提到每月1500元。
仅去年绥棱职业技术学校有近3000名学员走上了不同岗位,占培训人数的87%。
与此同时,绥棱县的一些乡镇也结合本地剩余劳动力的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类培训,上集镇每年有近百名初、高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上集镇决定因势利导,把他们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让他们能够学有所用,去年六月份上集镇在对劳务市场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大连劳务市场缺少缝纫女工的情况后,镇里投资20万元建成了一所缝纫基地。镇里还专门专门从县职业教育中心聘请了高级教师担任教员,定期开班对全镇35岁以下的女工进行免费培训,每期学员学习时间为20天,学习期满后,优秀者将被镇里输送到大连、青岛、天津等地。
上集镇稻香村村民李月,在基地培训后于去年8月份到天津服装厂打工,如今每月的收入少说也能达到1000元。
通过培训技能,绥棱县的劳务输出人员不在单单是体能型输出,目前这个县输出的4万多劳动力中有近2万人是靠技术、凭智能在外打工。
出政策,鼓励农民走出家门
正月十二一大早,春寒料峭,而绥棱县100名将要启程奔赴大连、青岛、北京的务工农民攥着政府给卖的车票心里热乎乎的,踏上务工征程的农民们高兴地说,有政府给咱们做后盾,在外打工这心理都塌实。
自去年以来,绥棱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输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为了送走更多的农民工,绥棱县制定了《绥棱县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意见》,相继出台了12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劳务输出的扶持服务力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面落实土地流转政策;相关职能部门优先、限时为农民办理劳务输出各种证件,减收免收农民发展二、三产业税费;开放户籍管理限制,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相同,相关部门无偿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服务。特别是对务工能人给以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政治待遇,调动了农村能人的积极性。
司法部门为劳务输出人员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深入到农民工的务工地点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针对部门民工贫困的实际,县信用社等部门还为外出劳务的农民工发放300至600元的不等小额贷款做为路费,为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仅去年,这个县就为2000多人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解决了路费。为使以往的那种“体能型”输出向“智能型”输出转变,绥棱县组建了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实施了“阳光工程”,免费为农民提供家政、缝纫、焊接等技术培训,去年绥棱县共培训农民工1.8万人。
为使每名外出务工者能够在外面安心打工,绥棱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包扶责任制,对一些务工家属的生产生活进行照顾。没钱种地的,干部做担保帮助协调贷款,特别贫困的,党员干部带头捐钱,帮他们购买种子、农药和化肥,保证他们种上地。阁山、靠山等乡镇还成立“党员义务工小分队”从春种到秋收帮助务工农民侍弄庄稼,双岔河镇还在各村专设一部“劳务电话”,对务工人员和家属实行免费开放,极大地方便了家属与务工人员的联系。
解后忧,绥棱农民工放心打工去
让农民在外面打工舒心、舒适、舒服,绥棱县的“保障”工作,做得不能再细了。
3月初,在靠山乡东方红村8组王玉坤家,记者看到屋内虽没有高档的家具,但却装饰一新,充满喜庆。
“我们家能有今天,多亏了张友德,多亏了党员服务队。”迎出门来的王玉坤老伴儿,快人快语。48岁的王玉坤,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得了风湿。如今儿子王海军23岁了,已经准备结婚了。在这二十多年里,一老一小,不但花掉了家中少有的积蓄,还成了欠了饥荒的特困户。
作为劳务输出党员服务队的头儿、村委会主任张友德和党员们,成了王家的常客。去年,了解到县里的用工信息后,他给王海军找了一份送货的活儿,月薪400多元。钱虽然不多,可王家顿时有了变化。不过,党员服务队压力也不小,承担了春种秋收的全部活计。还帮老王租了6亩地种。掐指一算,去年王玉坤的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
目前,党员服务队又忙起来了,正帮助王家筹划娶儿媳的事。张友德当天还带来了服务队凑齐的7000元钱,帮助王海军买了三间新房。
像东方红村一样,全县76个村的党员服务队,都包办了外出务工农民家里的大事小情,让他们安心打工。
家里不用牵挂了,在外面还有“照顾”。县里抽调力量,一个输出基地派驻两人,从生活、维权、信息等方面,提供最靠前的服务。打工仔亲切地称他们为“劳务大使”。
机声悦耳,动作划一。在上集镇的缝纫机培训基地,记者见到了保养如新的设备。稍显暗淡的教室里,坐满了来自附近村屯的学员。
一个小镇,掏出20万元建立培训基地,可谓费尽心机。镇长助理马俊是个老相识,他说这些钱都是干部凑的,啥时候有了再说。不过,培训一批,输出一批的效果,让马助理笑容满面。
据介绍,全县有1.8万人得到了县里免费的培训。就培训一项,绥棱县去年投入了近100万元,把原农技校、农机校、农广校、技工学校、卫校等九所职业培训学校合一,成立了绥棱县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农委负责人兴奋不已,新的学校不但培训了农民工,培训就业率高达87%,叫响了建筑工和保姆等品牌,还盘活了原有的闲置资产,把闲置的校舍重新利用,老师重新上岗。一举两得的创新培训,减轻了他许多的压力。
输出搞得顺,必须先培训。这句话,绥棱人不但认识深刻,而且率先尝到了甜头。
零零散散,自发无序。这是绥棱县两年前的劳务输出的症结。务工者没少走,可没能形成规模效应,输出效益进展缓慢。新一届县委领导不避短,两年来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出台一系列的专项政策。劳务输出成了县乡村干部的“一号工程”。组织化程度日渐提高,也保障了农民工的各项权益。输出效益更不必说。
村干部和务工能人,成了规模输出、高层次输出的领路人。靠山乡东方红村的支书沈桂兰便是其中的一位。全村有富余劳动力980人,输出848人。去年,她得知家乡人孙桂香在上海开了一家服装厂,便自费前往,主动联系。家乡人的特殊感情,让沈桂兰没有白跑。孙桂香一次性接收了11人。每人工资都在8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