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公共财政阳光洒向农村娃
2005-05-16 10:45:0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高成 申宪武 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6日电 2004年,对我省1800多万农民兄弟来讲,是最实惠的、最难忘的。这一年的春天来的特别急,因为它是裹金带银而来的。中央1号文件刚刚发布,“一免两补”(全部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悄然而至,沉寂的冰河开始沸腾,沉睡已久的黑土地顷刻间变得热闹起来,购买良种热,购置农机热,增加投入热……,这股热浪从春天一直刮到沉甸甸、金烂烂的秋天。当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仍沉醉于“种地不交钱,国家还给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他们的娃娃,那些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愁眉苦脸的孩童也迎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这就是国家和省出台的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据悉,按照省委、省政府“十项利民行动”中助学行动的要求和国家关于“到2007年,力争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要求,省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了“两免一补”工作顺利实施。

  全面落实了中央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发放工作。从2004年秋季起,中央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免费教材书的经费,并下达我省2004年秋季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2700万元。由于资金到位较晚,省财政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采取现金形式,全部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覆盖面为全省所有县(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共72.4万人。其中初中32万人,小学39.8万人,特教6404人。同时,按国家要求,2005年秋季起将采取政府采购办法,把教科书发到贫困生手中。分阶段落实了中小学杂费减免政策。对应由我省负担的免除农村困难学生杂费工作,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三步走”办法予以落实。一是在2004年8月开始,将全省农村中小学杂费标准下调了10元,同时,通过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市县给予补助,对全省21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中小学生(64万名)实行了全部免收杂费,免费额达4800万元;二是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底,省级财政筹集专项资金2469万元,对全省贫困县以外的48万名农村贫困学生给予三分之二的杂费补助(人均48元),并对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给予了全额杂费补助;三是在2005年部门预算中落实专项资金3600万元,对21个贫困县以外的农村贫困学生的杂费给予全额免除。落实了农村寄宿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所需资金。从2004年起,每年筹集专项资金2009万元,解决了对全省12.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寄宿制学生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活困难问题。从2005年起,我省各级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免一补”资金10785万元,加之国家的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我省可提前两年完成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的工作目标。

  2004年全省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支出的投入力度,全年用于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达到91.8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增长22.64%,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并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

  随着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较快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17%,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1%以上;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毛入学率达到39.58%;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毛入学率达到22.97%。此外,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

  按照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特别是针对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投入格局发生变化的实际,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确保了新增教育专项重点投向农村。2004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4亿元,吸引地方筹措资金4.2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69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51万平方米;筹措资金1.2亿元,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共撤并学校和教学点311个。

  2004年,省财政筹措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828万元,扶持76个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控、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和5个高等职业学校的贷款贴息项目建设;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等学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按照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省属高校每年约有3.5万名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助学贷款1.75亿元。2005年,省财政需负担学生贷款贴息资金和贷款风险补偿金合计1946万元,以后还将逐年增加,五年后将基本稳定在3000万元以上。

  数据是枯燥的,但它也映射出一个信号:公共财政将大踏步地走进农村,奔向它可以发挥、可以尽情施展的领域。纠正“越位”,弥补“缺位”,全省各级“财政人”正在按照国家和省里部署,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在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着。我们相信: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省农村土地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