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4日电 今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对俄经贸第一大省,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潜力很大,会经营懂俄语的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升温。然而,作为全国俄语教育重要基地的我省,这些年来俄语教育日渐萎缩。
“零起点生源”之忧
哈尔滨:今年中考没有俄语考生
2004年,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招收了174名学生,比上一年多了53人。表面上看这一组数字让人欣喜:俄语开始升温了。然而其背后却有隐忧:这一届新生组成了6个班,竟然4个班是英语考生班。对英语考生转学俄语,业内人士称之为“零起点生源”。说明黑龙江省俄语生源的匮乏,甚至中学俄语教育出现了断点。
哈尔滨市教育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初中升高中考试中没有一个俄语考生,可以说,哈尔滨市高中的俄语生生源已经出现断档。”据介绍,现在只有哈工大附中有一个俄语生班,其他学校也只是零散地有几个学俄语的,形不成一个班。许多俄语老师也由于没有学生可教,纷纷转岗,哈尔滨市第六中学的一位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毕业的老师如今当了教导干事。而这种情况在黑龙江省双鸭山、佳木斯、桦南县等地区也存在着。
据黑龙江省教育部门统计,全省共有外语教师13000多人,但俄语教师却只有500余人,不到4%。而1/3的俄语教师已转岗干起了后勤等其他工作。
据悉,哈尔滨市也曾采取多种形式保护俄语教育,但收效甚微。哈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说:“哈尔滨许多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选择了学英语,而小学因为没有俄语教材,无法设置俄语课程。升入初中后,因为从小有英语基础,学生们很自然地都选择英语语种。这样,就形成因俄语生源萎缩造成俄语教师的闲置,开设俄语学科学校的减少,进而造成我省俄语教育数量上萎缩、质量上下滑的局面。”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牧童表示,黑龙江省初中学校无俄语生源,进而造成高中俄语班班额的缩小,从而造成大学俄语生源不足的情况:有些高校连续完不成招生计划,出现了俄语专业高级人才以及精通俄语的其他专门人才短缺。我省高校俄语专业招生已出现困难,因此,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不得不从学英语的考生中招收部分学生。
“限招英语考生”之惑
社会利用率让俄语日渐窘迫
几年前,一位俄语教授让自己的孩子由学俄语转成了学英语,原因很简单,学英语选择的空间更大。
正是基于从孩子的前途和出路考虑,许多家长都坚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英语。“有的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学俄语,如果将某个班级设为俄语班,家长就给孩子转班,俄语班跟本开不成。”一位家长说,学俄语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考大学时,许多学校的好专业都标注着“限招英语考生”,此外,社会上的外资企业几乎都以英语为主。
“计算机的操作基本都是英文,如果让俄语学生学计算机肯定比英语生要吃力,所以学俄语感觉上有点吃亏。”黑龙江大学数学系学生申涛说,“随着计算机普及率的提升和广泛应用,许多学生都感觉到现代社会中英语的利用率要明显高于俄语,所以学生对学俄语普遍兴趣不高。”
“正是这种认识和社会需求减少,促成了俄语的萎缩。”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家骅说,“家长不让孩子学俄语这是阻碍俄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而现在我国与欧美国家交流的多,英语的实用性更强,可以说是市场需求这根指挥棒在指导着人们对语种的选择。从全国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学都已经不学俄语,这样造成了俄语生源少了,质量也上不去。”
张家骅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我省对俄贸易红火,俄语人才奇缺,许多学校的俄语老师纷纷被各外贸单位聘走,那时是一个学习俄语的高潮。随着我省对俄贸易的冷淡,学习俄语的人数逐年减少,黑大俄语专业有时一年只能招上一个班,有时甚至隔年招生。
那么随着黑龙江省对俄合作的战略升级,这根市场需求的指挥棒又将指向何方?
“黑龙江省提出对俄合作战略升级,不仅是缘于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还因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在历史上就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院长郝斌认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的大工业项目都是原苏联的援建项目。只是我省的企业在技术更新、生产工艺改造上落后等造成发展乏力,此时如果在原有设备厂房基础上,引入俄罗斯的关键技术,这对于激活我省的老企业是直接可行的手段。东北与俄罗斯的工业结构类似,俄罗斯的科研力量有目共睹,一些科技成果非常适用于东北。而且,由于目前俄罗斯经济刚开始复苏,技术引进成本比西方国家较低,更适合我国国情。由此,随着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必将升温。
郝斌说,近两年从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的招生情况看,学习俄语的人逐年增多,俄语专业学生已从2001届的58人增加到2004届的171人,但大多数是英语考生,这说明很多学生及家长还没有感觉到俄语升温的态势。其实,近两年国家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就已呈上升态势,毕业生在大四上学期基本上就已被用人单位“预订”,国家各部委、部队、商贸边贸成为俄语人才需求大户。“所以,从目前情况看,让更多一些的人学习俄语是必要的,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八九年的过程,如不早一些培养,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俄语教育之重生
专家:培养复合人才和高级口译
“从黑龙江省大学的俄语教学情况来看,尤其是招了俄语零起点的学生后,生源问题有所缓解,但是懂俄语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凤毛麟角。”郝斌说,黑龙江大学的俄语教材都是自己编的,过去注重的是语言文学。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更多的科技词汇、科技知识开始进入俄语教学中。学生们也自发地选修计算机、化学、数学等科技方面的专业。为适应新形势,黑龙江大学将新推出3套教材:旅游俄语、经贸文选、法律俄语。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目前科技俄语在全国都是弱项,黑龙江大学正在加紧培养俄语与科技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有的大三学生则被要求参加中俄科技合作方面的调研。此外,该校已经具备了同声传译方面的开课条件,以培养高级口译人才。
作为《俄汉详解大词典》的编撰者之一、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李锡胤建议,俄语教学要分两个阶段,一二年级要强化教育,只练语言,多请外教,进行封闭式教育;三四年级进行综合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法律、物理、化学等等专业知识,培育复合型人才。而俄语人才的培养分两个层面,一是为我省对俄合作服务的俄语旅游、法律、物理等复合型人才,另一个是高层次人才,即扩大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的招生数目,口子开大一点,为全国培养高层次人才。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国际俄语学会秘书刘利民说,我国有70多所高校设有俄语专业,现实的情况是,学习语言仅仅会说是不够的,要不仅有语言运用的能力,也要有很好的研究能力,要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好的研究。我国俄语出现过两次热潮,一次是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向前苏联看齐,语言是先导;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两次的俄语热是规模性的,群众性的,现在应注重质量上的培养。
刘利民说,目前,我国山东、浙江等地的学校虽然又开设了俄语课,但只是个别的。黑龙江省是俄语教育的优势省份,从保持历史传统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从小学就像开英语班一样开设俄语班,是非常有必要的。
拯救俄语教育之链条
5点措施促“中俄中小学交流国家基地”建设
今年3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建设中俄中小学交流基地的通知》,准备将这一基地建在黑龙江,并辐射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
去年4月,省教育厅下发了有关意见通知,加强俄语学科教育。省教育厅提出5点措施:第一,凡是高中开设俄语的地方,本区域内一定比例的初中也要开设俄语;初中开设俄语的地方,小学也要对应开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一条龙俄语教学;第二,增加省属高校俄语专业的招生计划,在部分省属高校的相关专业招收俄语语种班,省内高校俄语专业不得拒招本语种考生;第三,对优秀俄语高中生,毕业后经考核,可直接公派到俄罗斯相应大学学习深造;第四,在高中招生和优质高中的录取中可采取适当照顾政策;第五,从初中、高中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开展与俄罗斯学校的互派学习,在寒暑假举办冬令营、夏令营,增进中俄文化交流,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还对中、小学俄语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做出了详细规定。比如说,有计划地培养初中、小学俄语师资,在省属部分师范专科院校设置俄语系;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东方学院建立中小学俄语教师培训基地,定期对全省中小学俄语教师开展培训。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牧童说,我省开设俄语的中小学校主要集中在黑河、大兴安岭、牡丹江、齐齐哈尔和绥化等市(地)的部分县(市)、区,近两年都呈升温态势,尤其是口岸地区热度更高。作为我国重要的俄语基地,黑龙江省俄语学科的地位和优势勿庸置疑。重要的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学科建设需要来协调二者的关系和确定我省俄语教育的发展,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和培养高精尖的俄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