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5月26日电 题:高中教育商业化利少弊多
据报道,天津多所高等中学到周边地区“扩大范围招生”,外地的学生家长也对让子女到天津上高中趋之若鹜,只招收200人的天津耀华中学竟有6300名报考者。
谁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上个好的高中呢?所以,尽管三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要达到10万元以上,但对许多“有条件”的天津家长来说,这笔钱还是值得花的。
如今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上可以说是不计成本。甘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子女享受到较好的初等教育。面对这样“喜人”的市场,只要有一点像样的师资的中小学校,都显得僧多粥少。
单纯地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师资好的学校具有资源优势,理所当然地可以随行就市,为学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造就经济基础。但是关键在于,教育事业本身不应当被看成是一项纯商业性的行为。因为商业的原则是,只要你出得起钱,我就得卖给你商品。而教育的原则是“有教无类”,不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身份和财富的多少来选择受教育的对象。有钱就能享受较好的教育,没钱就只能接受差一等的教育,这不符合人类教育事业的基本精神。
这样说可能显得过于“玄虚“,至少“扩招”对天津的高中来说不是坏事儿,对于能够负担起这笔费用的家庭来说,也是件好事。可是我们还是要问:这类现象,对于初等教育的平衡发展是好事儿吗?对于那些成绩优秀、但是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是好事儿吗?大规模扩招之后,这些本来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高中,还能保持原有的教学质量吗?
这些问题虽然“浅薄”,但是它还是涉及到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强调优胜劣汰,但是还要反垄断。那么在教育行业这项公益事业中,更不能任其“贫富分化”,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更不能选择只教育一部分人,而放弃对另一部分人的教育。目前扩散到初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商业化倾向,尽管是目前初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情况下的一个权宜之计,但却不是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应有的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