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30日电 五月的天,已经春光明媚,然而在大山深处,仍旧春寒料峭,有的地方雪竟然没化。
桦南林区绵延百里的群山峻岭之中,朝康山鹤立鸡群,海拔800米,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建在这里的了望塔可起大作用了,林业局施业区内的火情火警尽收眼底,被称作防火指挥中心的眼睛。
工作在塔上的了望员,成年累月地和青山蓝天为伴,与林海树梢共舞,可谓偏得,但其中的孤独寂寞也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
在桦南林业局这个岗位上,52岁的王喜德和儿子王战国已经坚守了12个年头。儿子从18岁就开始跟着老王上山,期间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故事,这让老王感慨万千。
朝康山,是桦南林区的“战略要地”,这里是全局的中心点,了望半径可达到30公里,晴好天气能看出100公里开外,辐射全局17个林场,是连接各基层单位电台通讯的中转站。它的特殊性还体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任务,春秋两季防火值班,夏季防汛观察监测,冬季木材冬运生产报表“通气”,都得通过这个“制高点”来完成。
山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国电,看不了电视。由于高山缺氧,昼夜温差较大,呆在上面,喘气都很困难。了望塔距离有人家居住的最近地方新青林场,直线距离也有15公里的路程。人上去一次,必须要带足一星期的干粮食品。夏天要到半山腰的泉水处取水,冬天靠化雪水来使用。
在长达三个小时崎岖危险的登山路上,黑熊、野猪、狍子的脚印随处可见,了望员们每年交接班的路上,都有与黑熊遭遇有惊无险的过程。至于上山路上,趟没膝盖深的雪坷子、河沟子,摔多少个跟头.就不足为奇了。
老王父子在山顶了望塔上,一旦进入了工作状态,是很难闲下来的,除了下山背水、捡烧柴、做饭外,要做到全天候的观察了望四周的火情火险.而且还要研究了望业务。如果哪个山头、沟系冒烟了,就得马上校准大地坐标,确定经度和纬度,是多少号林班,要立刻报告给林业局防火办值班室。同时密切注视火情,便于指挥中心派遣专业扑火队上前扑救。
夜晚的朝康山是漆黑恐怖的,了望塔所处的位置正处在风口上,狂风呼号伴着野兽的嘶鸣,很是瘆人。
说起这几年来的变化,让王喜德和他的伙伴们有了许多满足。原来住地窨子,现在林业局给新盖了砖瓦结构的两层塔楼;原来点油灯,现在安装上了太阳能发电机和风力发电机;考虑安全因素,还增编了人员,实行每周两班倒工作制,通讯和生活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另外,林业局还特殊关照工作在高山之巅的了望员,为他们在原工资基础上,又长了一倍的薪水。这让王喜德心里很温暖,感觉非常有干劲和奔头儿。
听说另一班的了望队员王德胜,号称王老六,也已经在朝康山上干了八年,算是一个了望老兵了。许传发刚上塔工作三年,是个“新兵”,由于常年工作在高山上,很少能见到人影,所以看到来了客人或是跑山的,就格外热情,问寒问暖,烧水做饭的,忙个不亦乐乎。
记者上山的那一天,王喜德把从自家拿上来的瓜子、花生都掏出来,一个劲地劝大家吃,这可是他打发寂寞难挨时光的“嚼头”啊
说起以前条件艰苦的状况,有一天晚上大风把烟囱给刮倒了,屋里的温度一下子就凉起来,许传发只好穿着棉衣裤,带着棉帽子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时,竟把鼻子给冻坏了。还有一次,来访的省报记者拿的矿泉水放在窗台上,坐在炕沿上,仅一会儿唠嗑的工夫,水就给冻住了。可想而知,了望塔的工作环境是如何艰苦了。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青草绿了,树叶黄了,就这样,了望员远离人烟,在特殊的条件下默默地坚守着岗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以牺牲个人的安逸换来了大森林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