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文明,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解读“城市陋习读者调查问卷”
2005-06-09 08:07:3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张寒冰 张素梅 程翠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6月9电 6月1日—6月7日,《新晚报》做了一个“城市陋习读者调查”。从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中,进行了统计和总结,希望能够从中发现这座城市中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生存方式,并期望着,我们能够一同携手,找回那些已渐渐失掉的文明。

  调查时间:6月1日—6月7日

  调查样卷:500份(有效样卷438份)

  调查内容:问卷一,《12种陋习调查》;问卷二,《陋习9问》

  调查范围:哈市8个区的部分社区、大学、机关、工厂、个体业者等

  被调查者文化程度:从小学到研究生不等

  从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中,进行了统计和总结,希望能够从中发现这座城市中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生存方式,并期望着,我们能够一同携手,找回那些已渐渐失掉的文明。

  问卷一总体分析:

  在问卷一中,我们精心设置了“随地吐痰、随地便溺、破坏公物践踏草坪、行人违反交通规则、机动车争道抢行、乱抛乱倒、大声喧哗、膀爷、说脏话、劝酒嗜酒、好斗、浪费”12种城市陋习,并按市民观察到这些行为的发生频率,将其分为“随时随地、较为普遍、偶尔可见、极少、说不清楚”5个等级。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随地吐痰,成为市民随时随地能观察到的陋习中频率最高的。紧随其后二至五位的不良行为依次为:机动车争道抢行、劝酒嗜酒、破坏公物践踏草坪、随地便溺。随地吐痰最常见

  对收回的问卷统计表明:有72.3%的市民几乎每天或者每周都能够看到随地吐痰的现象。

  虽然如此,却有分别。很多市民反映,在他们所居住的小区内随地吐痰的现象很少,而小区以外的街道上随地吐痰的现象就非常普遍和严重了,在公共汽车站和火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严重。很多人的行为表明: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与我无关,缺乏主动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与习惯。

  嗜酒非常普遍

  本来嗜酒纯属个人爱好,算不得什么陋习,可是我们从调查问卷中却发现,认为哈尔滨人嗜酒是一个“极其普遍现象”的已经占到了一半以上,这可就说明问题了,一个城市的酒精度如此之高,值得我们关注。

  46.5%的被调查者认为哈尔滨人嗜酒现象普遍存在;41.4%的被调查者认为和国内其他地方相比,哈尔滨人嗜酒程度比较高;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劝酒比嗜酒更加令人反感。

  哈尔滨人爱喝酒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喝酒,不仅是一种社交行为,也成为发泄和排解郁闷的一种方式。但任何行为都应有一个度,沉缅于酒精,时间长了,会让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而“喝伤了身体喝伤了胃,喝得媳妇背靠背”,既影响身体、精神健康,又影响家庭和睦,喝大酒确实令人担忧。

  在被访者中,不少人认为,劝酒是一种陋习。一到酒桌上,能喝的“舞舞咋咋”,不能喝的心惊胆战,尤其外地客,一提哈尔滨人劝酒的本事,十有八九恐惧:“到哈尔滨干事,最难过的就是酒关。”

  市民最讨厌的三种陋习

  随地便溺、吐痰、机动车争道抢行

  在“选出你认为最令人讨厌的三种陋习”中,随地便溺、随地吐痰、机动车争道抢行位列“三甲”,远远超过了“大声喧哗、说脏话、膀爷”等不文明行为。

  细加分析,这三种陋习有一共性:都在不同程度地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大声喧哗、说脏话、膀爷”等,固然令人看不惯,但是,毕竟仅仅是感观上的刺激,但是“随地便溺、随地吐痰”就不同了,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良卫生习性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因素。诚然,由于公厕少,成了一些人随地便溺的理由;由于气候原因,鼻炎、咽炎患者多,成了张口就吐的借口,但便溺、吐痰显然已经不仅仅是听着闹、看着烦的现象,而是成为了许多疾病的来源,比如“非典”———当生存受到威胁,人们自然不干了。

  机动车争道抢行,成为人们最讨厌的陋习之一,其实很出乎我们的意料,但细想,又确在情理之中。一些司机的不良行为,确实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据调查,我国每年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约10万人,成为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之首。

  问卷二总体分析:

  在问卷二中,设置了“你认为哈尔滨人是否懒惰”、“陋习形成的原因”、“改掉陋习难不难”等9个问题。从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些劣根性,也看到了希望。

  “懒”成了陋习难改根源?

  在“你认为哈尔滨人是否懒惰?”“是,不是,不好说”三种答案选择中,有5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

  一个结果,两种情绪。一种是哀叹,而另一种则是“可喜可贺”,因为我们有强烈的自我批评意识。但由此似乎也就能够解释了,为什么陋习那么难改,因为我们“懒”。习惯成自然,已经懒得改,也没试过去改。

  陋习形成,内外因共同作用

  在此项调查中,被调查者对陋习形成的原因各有说法,其中有60%的人认为是“道德意识不强”和“环境脏乱差”两种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而紧随其后,在多项选择中有55%的读者认为“周围人互相影响”造成的,而“社会监督力量薄弱”的选项比例也高达45%。

  由此可见,陋习的形成说穿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陋习的革除也有反复性的特点,因此,革除陋习没有终点,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

  欣慰:投以鄙视的目光

  在“目睹种种陋习,你的反应通常是”的选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当面指责;摇头不语;敢怒不敢言;投以鄙视的目光”中,绝大多数人选择“投以鄙视的目光”。

  尽管很少“当面指责”,但“投以鄙视的目光”已经令人很欣慰了,相信眼神的“杀伤力”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力。当然,随着文明的前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站出来当头棒喝,相信,当“敢于责问”声声鹊起时,我们与文明已经不远了。

  希望:陋习会越来越少

  这张调查问卷总结到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选项——在“你认为自己的下一代跟自己比”的问题中,几乎全部参与调查的人都选择了“陋习肯定越来越少”,这让我们十分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许多冰城人已经意识到,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陋习,有些人正在努力改正;还有些人认为虽然难,但以后会努力去改;绝大多数人们的态度十分积极,他们认为“陋习”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下一代身上一定会减少再减少。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一些文明,也许曾经失去,但是,我们会一直在努力,努力找回那些曾经失落的。

  一座城市的市民总是对自己生活着的地方情有独衷。甭管旁人怎么说三道四,自己就是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于是,曾几何时,我们在这些行为与思维的惯性中,渐渐失掉了我们的文明。长此以往,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精神会不会也在我们惯常的生活中轰然倒塌?

  为了配合此次城市精神大讨论,《新晚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这座城市的主人——市民那里,了解到了大家眼中那些毁掉我们文明、侵占我们生活空间、甚至威胁到我们生存的种种陋习。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