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1日电 题:新时代的弄潮儿――记大庆市三环钻井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平
记者 杜丽华
记者前往大庆采访并没有见到王彦平,企业的员工说他去呼伦贝尔一个分公司看望那里的员工了。据说呼伦贝尔当地气温最高达三十五六摄氏度,不少员工相继中暑。
在企业采访中,人们提起董事长王彦平没有一个不竖大姆指的,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铁孩子”。因为和铁人王进喜相比王彦平还是个孩子,他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着铁人足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
三环钻井工程有限公司组建于1984年,公司前身是国有企业大庆三环集团下属的一个钻井队。1983年冬天,王彦平他们在富拉尔基打井,这是他们打的第一口油井。当时还没有打油井的设备,用水井钻机打油井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有很大难度。当打到80米深时,钻头眼就堵了,管道随时都可能爆炸,必须马上卸掉泥浆压力。当时水井钻机的泥浆泵没有排压装置,惟一的办法就是卸掉主钻杆排出泥浆,这个办法特别危险。当时王彦平冲上钻台,拿起卡钳飞快地卸钻杆,当险情就要排除的一刹那,一股带着巨大压力的泥浆从管子里喷出,把他击出3米多远,但他马上又爬起来,冲向钻台。此后的七天里,他一直守在钻台旁。第一口油井终于打成了。
人们清晰记得,是王彦平在一次钻机搬迁中小腿骨被吊车吊起的铁支架撞击出“S”型裂痕,他打上石膏咬紧牙关,强忍着巨大的伤痛柱着拐仗仍然坚持指挥在搬迁现场;是王彦平在井喷发生的危险关头,带头到井口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国家财产,保住了几百万元国家财产;是他和员工们共同奋战三天三夜,蹲在雪地上啃凉馒头,使六部钻机按时搬迁就位。
几年来,经过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全体员工的拼搏努力,钻井队已由一个打水井的小井队,成长为集钻井、纺织、塑编、小油田开发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年产值突破8个亿。他本人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2001年9月,在大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王彦平以企业家特有的胆识和眼力出资收购了大庆毛纺集团,他又担当起振兴大庆毛毯、发展钻井公司的神圣职责。经过几个月的资产重组,设备检修改造,钻井公司先期注入资金800万元,使新型股份制民营企业——大庆晟凯毛纺公司得以诞生。
他从落实各项制度入手,奠定晟凯现代企业管理基础,探求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工资分配上实行工人计件工资,干部弹性工资,后勤人员岗位工资等三种工资分配制度,同时对生产成员层层分解,拿出成本结余的30%进行对等奖罚,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使毛毯制造成本比老厂时期降低20%左右。在质量上实行目标管理,专人管理。三项改革措施收到显著成效,一等品率从86%上升到95%。
生产走上正轨后,王彦平又把新产品开发提上日程,为此,王彦平随时关注毛毯市场,走到哪都要到当地的毛毯市场去看一看。2002年11月,王彦平在巴西出差时看到了一种新的南韩勾边毛毯,虽然很小的一块就需要人民币500多元,王彦平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块带回来。毛毯买回来后,王彦平又组织技术人员对这种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没多久,就有客户要求订这种新工艺的毛毯,仅此一项就为公司带来了100多万元的利润。晟凯毛毯在俄罗斯、中东、南非、日本、韩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量大幅度上升,出口总量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