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赫哲族的艺术品 |
东北网哈尔滨6月23日电 日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在京召开,各省区共提出申报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批准项目共29个(26个综合项目,3个单项)。其中,黑龙江省首批提交了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试点,最后,“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成为获批准的3个单项之一,标志着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普查工作已完成。
鱼皮服饰亮相哈洽
在今年的哈洽会上,由黑龙江省文化厅开辟的展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引起了众人的兴趣和关注。在古筝、琵琶声中,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桦皮工艺,鄂伦春族的桦皮、兽皮工艺,汉族民间传统剪纸等,一一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一位美丽的姑娘穿着漂亮的赫哲族鱼皮服装,引领着参观者欣赏赫哲族、鄂伦春族的桦皮工艺展品。
据现场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省区,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泊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46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鄂伦春族、赫哲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满族特点淳厚。此次展出的作品大都是承载了厚重文化信息的民间艺术形式,均由各民族当地专业人员提供,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与会者都是本民族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传承者。
据了解,参与展出的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已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项目。每分钟都在消亡的“文化”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组经多次散点式实地调查发现,目前黑龙江省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堪忧。
据介绍,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民族,现在仅有1390多人,主要聚居在同江、抚远和饶河县境内。当年,“一网可获万斤鱼”的赫哲族人日常吃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流传下来非常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民间说唱文学“依玛堪”、民歌“嫁令阔”,都是颇受人们喜爱的赫哲族传统文艺形式。
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孙亚强介绍,现在的赫哲族人已用布衣布被代替了鱼皮,电灯代替了鱼油灯。目前通晓本民族语言者仅有4位老人,掌握“依玛堪”传统说唱艺术的,只有一位老人,且已重病缠身。以前,赫哲族开展过民族语言教学工作,可由于教师退休,该活动终止。今天,赫哲族人不再以渔猎为生,许多特有的民俗也渐渐消失,赫哲族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明的空前挑战。
另外,“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戏,也和其他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处于消亡边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组发现,黑龙江省皮影戏的故乡——望奎县会演皮影戏的人也不多了。原来的十几个剧社现在只剩二三个,皮影戏大师寥寥无几,且年龄偏大,皮影戏后继乏人。其中一位皮影戏大师祖传学唱皮影,但他的儿子就不学,因为学皮影戏远不如出外打工挣的钱多。
文化遗产面临断绝危险
2003年2月25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先行试点工作随之启动。
据了解,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试点确定了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及部分汉族文化遗产等6大项目。今年3月30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与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签定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任务书。
孙亚强副所长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项目面临的形势十分紧迫。虽然试点项目已获得省财政厅20万元专项资金拨款,可是这些抢救整理工作必须赶在那些赫哲族老人辞世前全部完成,否则,就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赫哲族语言和其他文化全貌。
赫哲族的老人正在老去,而抢救的工作步伐远远没有跟上。
据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但是,黑龙江省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却日益减少,并逐渐老龄化。有关部门在拯救达斡尔族、满族等民族语言时发现,能流畅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均是老年人,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也寥寥无几。如果传承人相继逝去,文化遗产就要断绝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众民间文化活动。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我国宣布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