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海燕,高傲地飞翔――记伊春西林区下岗职工王海燕
2005-06-26 13:39:19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6日电题:海燕,高傲地飞翔—记伊春市西林区一名下岗职工王海燕

  记者杜丽华

初见王海燕面带微笑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这是作家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多少年来,人们被海燕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折服。本文要讲述的是一位在生活的风浪中顽强拼搏的海燕,她是伊春市西林区一名下岗职工王海燕。

  记者从西林区出发,乘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王海燕,她就是在人烟稀少的荒郊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初见王海燕,一头乌黑的短发,黝黑的皮肤,给人一股刚强还有些腼腆的感觉。

王海燕讲起话来显得很有精神头

  1995年23岁的王海燕中专毕业,作为国家正式干部,被分配到伊春市西林区白林经营所。怀揣对林区生活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憧憬,王海燕投入了工作。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两年时间,她就与单位部分职工一样步入了下岗待业的行列。恰巧此时儿子降生,丈夫企业效益又不好,家庭生活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么多年的书难道白念了吗?日子该怎么过?路该怎么走?”王海燕一遍遍地问自己。“海燕啊海燕,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怨天尤人,你一定能自谋出路坚强地站起来。”她暗暗告诫自己。

  然而自谋出路又谈何容易,资金、技术、市场经验一无所有。王海燕没有气馁,她始终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最后她把目标确定在费用低、风险小、市场好的牛羊养殖上。2000年,她在老乡手里以低廉的价格买回一群羊羔。像母亲照顾婴儿一样,孩子有时没有奶粉吃也要让羊羔先吃,因为这群羊羔是她所有的希望。在王海燕的精心呵护和细心照料下小羊羔渐渐长大,开始有了经济收入,也增强了扩大规模的信心。当年秋天,她贷款2万元购进了15头牛,在荆棘丛生的荒山上建起了茅草房和牛圈羊舍。有了这个窝,王海燕便和牛羊转移到大山里。

王海燕在田里除草

  “在山中放牧,既不象电影画面里表现的那么诗情画意,也不象人们想象的悠然自得。不但要承受风吹日晒雨淋,忍受蚊虫叮咬,还要时不时地面对山中出没无常的毒蛇。”王海燕颇有感慨地说,“山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蔬菜,便采山野菜下锅。没有饮用水,便把沟塘里的水过滤一下烧开了喝。最令我难以忍受的不是遭多少罪,而是牛羊跑丢时心急如焚的感觉。”为了找牛,王海燕不知道翻跃了多少山岭。她曾多次迷失在深山中,有时不得不在大树下过夜,也曾在匆忙奔中一脚陷进一座年久失修的坟墓吓出一身冷汗。她讲述一次一只羊丢了好几天,王海燕仍苦苦寻找,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那只生病的羊,她禁不住抱着羊痛哭一场。她说当时听着羊咩咩地叫,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找到了那只羊就像找到了走失已久的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海燕的养殖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积极,她感受到,只靠放牧吃草,只能让牛羊吃饱,不能让牛羊膘肥体壮。于是她想育肥牛羊需增加饲料,要一块饲料田就好了。2002年春天,在区委领导的支持下,她承包了700亩饲料田。不久,王海燕花了3万元买了一套300平方米的养殖场房,投资近10万无购置了可供种植千亩饲料田的全套农机具和4辆农用车,还建起了一个糖化饲料厂,新修了近300平方米的猪舍,使一个产业化的牧场初具规模。如今,王海燕已承包1000多亩饲料田,投入10多万元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由于地方产业化调整,去年她已将牛羊都卖了。王海燕说,她想走一条龙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即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粮食作物进行深加工,剩余再加工做饲料,最后发展养殖业。

  由于长期奔波过度劳累,34岁的王海燕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当记者问她,吃了这么多苦,你觉得值吗?王海燕坚定地说:“值!别看我现在生活的比较艰苦,但我很有奔头。现在在深山里呆着是为了有一天能走出去,终有一天一条龙经营会实现,我的愿望是当一名企业家。”“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