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7月5日电 题:谁挡了急救车的道?
据《生活报》报道,一些急救人员反映,由于路面上大多数车辆都无视急救警报,不主动给让路,经常造成急救车途中受阻,延误了抢救时间。
这事儿,乍一听来着实让人气愤:人命关天,急救车就是救命车,凡是需要急救车救助的人都是危重病人,早一分钟赶到医院就多一分希望。因此,那凄厉的警报其实就是一声声“SOS”,路上的其他车辆应该无条件让开,如果充耳不闻,就太不讲公德,非常可恨,应该予以谴责。可是看完整条新闻,我们却又恨不起来。因为司机们不让有不让的理由:有些急救车打警报让他们让道,其实并非有什么紧急任务,而是把警报当喇叭用。“时间一长,也不知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干脆都不理会了。”可见,急救车跑不快,不能全怪群众觉悟低,而是有些人的行为败坏了急救车的名声。
急救车面临的这种窘境,暴露了当前急救设施使用管理混乱的事实。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急救设施使用有着明确规定,但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不论是警灯,还是警报,在社会上有泛滥之势。有资格的用,没资格的也用,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医疗机构的急救车辆经常被违规使用,干本职工作以外的事儿,比如医院职工平时上街购物,或是假日外出郊游时,也都动用急救车,一路大呼小叫,让人们非常反感。还有一些执法部门中的个别人,依仗特权,有事没事儿都开着警灯、打着警报在大街上呼啸疾驶,招摇过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份,才显得风光,让群众纷纷侧目。前些年,哈尔滨市就曾发生过一民警开着警车去千里之外某地给自家的狗配种的事儿。假作真时真亦假。正如我们熟知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而类似的这种反常现象越来越多,从表面上看,影响的是人们对某种工具的认同,实质上,却是对一个行业、一个群体形象的评判。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不言而喻。
群众的感情不容愚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你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别人又怎能把你当回事儿呢?急救警报无人理睬,根源就在于使用者自身出了问题,违规操作和对特权的滥用,让它失去了人们的尊重与信任。因此,要想让包括救护车在内的各种应急车辆能重新驶上一条“绿色通道”,更加有效地发挥“及时雨”的作用,有关部门不能再怨天尤人,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加强行业自律,完善紧急救护管理制度,克服阻力,坚决清理取缔违规使用急救设备行为,重塑急救部门的公众形象。
我们希望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当警报声又在路上急促响起时,附近车辆都自觉地避让一旁,目送急救车通过。那是出于对生命的关爱,也是对急救部门、人员绝不会滥用急救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