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桥头堡”面临“俄语荒” 哈尔滨市俄语人才及教育现状的调查
2005-07-11 08:39:2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7月11日电 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国哈尔滨·俄罗斯专家服务活动周上,来自哈尔滨市的专业俄语翻译年龄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达70高龄。这令活动主办方———市人事局的工作人员心里颇不是滋味。

  今年初,市政府通过电视台、报纸和人才市场面向全市发布信息,征集俄语人才,到目前为止仅有140人报名。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哈尔滨市作为全国对俄经贸的“桥头堡”,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对懂俄语的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

  可实际上,作为全国俄语教育重要基地的哈尔滨,目前俄语人才匮乏,俄语教育日渐萎缩,已面临“俄语荒”的窘境。

  今年中考没有俄语考生

  哈尔滨的老一辈人都知道,由于地缘优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担负着向全国输送俄语人才的重任,最多时全市几乎有2/3的孩子在学习俄语,俄语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已风光不再。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初中升高中考试,全市没有一个俄语考生,这意味着哈尔滨市高中的俄语生源出现断档。据调查,在全市高中里,目前仅有黑大附中、哈工大附中、六中这3所中学里各有一个俄语班,学生总数不足100人。去年,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招收了174名学生,比上一年多了53人。表面看,这一组数字让人欣喜:俄语开始升温了。然而其背后却令人堪忧:这一届新生组成了6个班,其中4个班学生是英语考生后转学俄语的。对英语考生转学俄语,业内人士称之为“零起点生源”。俄语生源匮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俄语教师纷纷转岗

  俄语生源连年萎缩,导致了俄语学科的萎缩。

  以双城市永胜中学为例。它原本是一所以俄语教学为主的初中学校,以前学校里学习俄语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一半以上。但随着近些年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许多学生将所学语种改为英、德、日等语种。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全市俄语教育萎缩、生源数量下降,开设俄语学科的中学逐年减少,因而众多俄语教师“闲置”起来,有些人不得已转了行。据了解,第六中学一位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的老师如今已当了教导干事。

  据哈尔滨市教育部门统计,全市共有俄语教师30余人,而其中1/3的俄语教师已转岗从事其他工作。

  无学生可教,俄语教师也无心钻研教学方法。提起目前哈尔滨市俄语教育的现状,从事多年俄语教育的教师们忧心忡忡,近几年我国对俄边贸不如前几年火,加之俄语教学方法与英语的电脑屏幕演示等教学手段相比严重滞后,使得全国一些重点大学拒收学俄语的学生,学习再好的俄语生也只能报考二流大学,极大地挫伤了俄语师生教与学的热情。许多人担忧这样再过两年,俄语课真的要消失了。俄语教材一副老面孔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俄语教材已使用10多年了。在这10年中,我国与俄罗斯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教材的内容远远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教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学习语言的需求,尤其是对现代科技、军事及交际知识的渴求。

  据悉,哈尔滨市也曾采取多种形式保护俄语教育,但收效甚微。据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哈尔滨许多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而小学因为没有俄语教材,无法设置俄语课程。升入初中后,因为从小有英语基础,学生们很自然地都选择英语语种。这样,就形成因俄语生源萎缩造成俄语教师闲置,开设俄语学科学校减少,进而造成哈尔滨市俄语教育数量萎缩、质量下滑的局面。”

  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人介绍,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招生已出现困难,有些高校连续完不成招生计划,出现了俄语专业高级人才以及精通俄语的其他专门人才短缺。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