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7月17日讯 “企业与投资环境的关系,就像候鸟与气候的关系,哪里的气候适合候鸟的生存,候鸟就迁徙到哪里。”这是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谈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时的比喻。
康辉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雅芝就是被引来的“候鸟”,她说:“要不是七台河的投资环境好,根本不可能来。这里对我像亲人一样,从没让我在办厂方面犯过难。”
去年,黑龙江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作为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厅式”集中办公、“一条龙”综合服务、“阳光政务”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重承诺、守信誉,重公德、守信义”等活动的开展,使黑龙江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环境变了,投资者来了,经济发展就好起来。今年6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看项目、议振兴、促发展”现场会。几天的时间里,大家考察了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4个市及农垦系统大项目建设情况,深深感受到了优化环境的重要性。
持续改善环境的结果,使前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4个;从项目建设的可研立项到投产达效,周期短,效率高,见效快;项目好,势头好,环境好,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好。
以前,有些人把黑龙江发展环境比喻为“黑龙江又‘黑’、又‘聋’(龙)、又‘僵’(江)”、“开门招商,闭门宰客”等,如今这些话已在人们的笑谈中渐渐地消失了。“作为后发地区、边疆地区,我们招商引资上项目,与别人比可能难度更大一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黑龙江正是靠这种不懈的努力,吸引来一只又一只“候鸟”。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