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1日电 20日15时许,张红云父子俩被缓缓推出手术室。这是张红云永生难忘的时刻,此时移植到他体内的、年近六旬老父亲的肾脏已经开始“工作”。在他脱离母体32年后的今天,是父亲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延续了他未来的人生。
突然患病家里天塌了
张红云和妻子1998年结婚,已有了一个四岁的孩子。日子虽过得不富裕,但始终充实快乐。
今年3月,张红云突然莫名地出现皮肤瘙痒,还开始排蛋白尿,很长时间也不见缓解。妻子陪他到哈医大二院检查,检查结果为尿毒症。拿到诊断书的时候,妻子呆住了,她无法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
采访时张红云的妻子说,她和丈夫大学时都是学理科的,毕业后丈夫被分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由于单位不景气,便辞职不干了。她的单位在不久前破产了,已经赋闲在家很久了。那时,全家每月的收入只靠丈夫做些小生意维持。丈夫得病前刚刚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试用了一个月,单位的领导对他很满意,可没想到他却在这时突然病倒了。结婚后,张红云和妻子每月收入不过千八百块钱,丈夫一病,家里的天立刻塌了。
经济拮据大家都来帮
张红云得病后,开始了漫长昂贵的求医之路。一周三次透析、各种口服药、营养液……每一项都价格不菲。不到两个月,家中积蓄已经花得精光。丈夫的透析不得已从一周三次减少到两次,看着丈夫一天天憔悴、衰弱,好强的妻子狠下心厚着脸皮找到亲戚借钱,这家五百,那家一千……“虽说是借,可人家心里明白,这钱说不上能不能还。但人家什么都没说就借给我们了。”张红云的妻子哽咽着说。
张红云和妻子的大学同学很快也听说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毕业后多年不见的同学自发组织起来为他捐了一笔钱。看到这种情况,哈医大二院主动为他减免了医药费,尽量用最低的价格给他做最好的治疗。
老父捐肾真爱动天地
长期透析终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医生的建议下,张红云一家想到了换肾。
作出换肾的决定后,张红云的妻子开始四处奔走寻找肾源,上网、翻报纸……甚至在看到电线杆上贴的卖肾广告,都一个一个地联系,最后换回的只是一连串的失望。在丈夫面前,妻子不敢说什么,只有偷偷地坐在医院长廊的椅子上抹眼泪。一次她从丈夫的主治医生———哈医大二院泌尿外科主任陈照彦和副主任祝青国二人口中听说,现在救人最可行、最迅速的办法是能有一位直系亲属为患者捐肾。
张红云病后,一直没敢将这个消息告诉家中年迈的父母。直到5月份,57岁的父亲才知道惟一的儿子患上了不治之症,也得知治病的惟一办法就是换肾。老人当即表示:把自己的肾给儿子。
“为了这件事情,我们家开了无数次家庭会议,母亲和父亲每次都在会上吵起来,两人都坚持要把自己的肾换给红云。”妻子说,“我们开始不同意他们任何一人捐肾,毕竟他们年纪都大了,但怎么也拗不过他们。他们自己硬是找到医生做了检验。”检验的结果是,母亲与张红云的血型不同,57岁的父亲成为救活张红云的惟一希望。
得知老父亲要为自己捐肾时,张红云强烈反对,甚至拔下针头拒绝治疗。“因为我毁了父亲的身体,我觉得自己太不孝了。”最后,老父亲流着泪跪在他床前说:“儿啊,你听话,你还年轻,以后咱家还都靠你撑呢。”看着父亲满脸的泪水,张红云艰难地答应了。
手术成功父子闯难关
在术前检查中,医生发现,张红云的父亲患有轻微的肾结石,右肾还有囊肿。当我们把这个情况告诉老人时,老人问了我一句话:“我哪个肾是好的?把最好的那个给我儿子。”这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祝教授的心灵。
万事齐备后,20日上午,张红云和父亲被同时推进手术室,近五个小时后,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术后的张红云和父亲精神状态都很好。张红云开始顺利排尿,这说明老父的肾已经开始在他的身体里“工作”了。父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儿子还年轻,还有很多路要走。只要有一线希望,作为父亲也要做一百分的努力。张红云说,是父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一定会好好活下去,报答这份浓情厚爱。
记者注意到,在接受采访时,父子俩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话:“没有他我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