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7日电 今年初,东宁县和漠河县双双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这是国家对爱国卫生创建授予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全国卫生县城评比8年来,我省首次获此殊荣。而两县的变化却不仅仅是城乡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令“近者悦,远者来”,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好环境令远者来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暴发后,群众改善环境卫生、预防疾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东宁县趁势发动群众开展了治理环境卫生的大会战,在短短两个月中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整洁的市容、优美的环境成了东宁县招商引资的“金名片”:一些原本不愿来的客商来了,可投可不投的投资投了,还有人甚至将在别处的投资挪到了东宁。一位上海的客商本打算在我省某地投资6000万建一座木材加工厂,当他偶然考察了东宁县的环境后,当即决定将投资改到东宁县。他说,东宁县的环境更卫生、更文明,不像某地碎纸片满天飞。
近两年,到东宁县投资的客商纷至沓来,香港新维达集团、上海飞蒲木业、哈尔滨“三精制药”等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先后落户东宁。每年有20多万俄罗斯客商进出东宁县。去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的领导带队,专门到东宁县学习其城市建设。2003年,东宁县域经济挤进了全省十强,2003 2004年,东宁县招商引资到位金额16.9亿元。
作为我国最北端的小城,漠河县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因此每年都有北京、海南、东南亚等国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很多游客到了漠河之后都惊喜地发现,漠河的“净”和“静”同样具有魅力。这里没有人声鼎沸、车马喧嚣,这里处处树成阴、草青翠、花飘香。也因此,近两年到漠河县旅游的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该县仅有10万人口,但去年到该县旅游的人多达5万。在旅游这一支柱产业的带动下,该县GDP由2002年的9.7亿元增加到11.9亿元。
环境美了人心顺了
优美的环境陶冶了人的情操,规范了人的言行。随着东宁和漠河两县卫生环境的改善,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逐渐提升,讲卫生、讲文明、革除陋习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两县的创建卫生城镇活动正逐渐由“政府推动”走向“社会行动”,群众也由开始的“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据统计,目前,东宁县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
漠河县市民曲年民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漠河变得更美了,不仅外地游客多了,很多已迁到外地的人也回来了。大家都更加热爱家乡,十分珍惜这种良好的环境,他指着社区里凉亭中挂着的装饰花说,以前可能这花挂不到两天就被人摘走了,现在已挂了十几天,根本就没有人动。而且这里的治安也特别好,极少有恶性案件发生。
人们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
“东宁和漠河两县的实践证明,经过努力,建设一座卫生、文明的城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项工作的根本在于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群众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创建卫生城镇漠河现场会上,副省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程幼东高屋建瓴地指出创建卫生城镇的意义。
东宁县县长孙永先也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建设城市卫生环境其实也是在建设经济环境,但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并通过这三者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创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