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滨江道署考古挖掘现场。 |
![]() |
二堂正堂资料片。 |
东北网哈尔滨8月10日电 滨江道署,沧桑百年,遗存依然。作为见证哈尔滨设治百年的遗址,重现其昔日风采,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历史责任。
据有关专家介绍,滨江道署的历史价值具有多重性:滨江道署是清政府行使国家主权的象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另外,它也是最后一个封建传统式衙门,是当时中国位于最北方的最高权力中心。建筑本身是北方官式和东北地方建筑的混合体,它的首任长官杜学瀛,身为道台,应为正四品,却享受着正二品的官阶,也表明了清政府对滨江道署的高度重视。
目前共找到22处遗址
滨江道署历史文化公园项目负责人于以顺说,整个滨江道署共有遗址35处,除了原来保存下来的4处遗址(三堂、三堂的东厢房和西厢房、衙神庙)之外,目前共考古挖掘出来18处遗址。
滨江道署工程被确定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物管理站和北京文物古建筑工程公司三家单位就联合组成了先期的考古挖掘队伍,通过保护性挖掘,共发现了18处遗址,即书房、厨房、戈什房、杂项人房1、杂项人房2、会华馆厅、会阳馆厅、茶房、内宅门、如意门、二堂、大堂、吏户礼、兵刑工、仪门、营房、班房、大堂和二堂之间的东西厢房。
虽然找到22处遗址,但让专家无可奈何的是,剩余的遗址很多没有找到,可以肯定已经被城市历年的建设破坏掉。专家说,旗杆、冰窖、马棚、会阳馆厅后面的敞棚、二眼井、木栅栏、马棚、石狮子等遗址,多数都在现有的楼房和北环路下面。
几经周折找到原始图纸
修复还原历史古建筑,最怕没有真实的原始图纸。滨江道署原始图纸到底在哪里?
3月11日,北京市文物古建筑工程公司派出苏忠刚、李博、罗颖3名专家赶赴吉林省,他们3人在吉林省的各类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档案馆开始了全面查找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们3人在吉林省长春市档案馆找到了一份珍贵文物———当年滨江道署修建完成的奏折,他们与档案馆工作人员协商,能否允许他们复印或抄录该奏折,但遭到工作人员的拒绝。
3名专家并没有灰心,他们又赶到了哈尔滨市,在省、市各级部门的帮助下,翻阅了清朝时期保留下来的所有奏折与文字资料,最后他们在省档案馆发现了滨江道署竣工验收的报告和文字资料,从而为滨江道署的修复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资料。据了解,在挖掘过程中,没有发现大堂、二堂之间的东西厢房,但专家从省档案馆发现了相关文字记载,通过走访当地住户,发现东西厢房已经被原住房户给拆除了,施工队只好根据历史文字记载还原厢房。
据于以顺介绍,滨江道署修复后其内部将进行现代化的修建,具体就是地下设立地热,给排水电等现代化房屋有的“五全”,滨江道署都有,但是所有的现代化设施都要经过隐藏方式来处理,以不影响古建筑整体形象。
清政府工程严重缩水
于以顺告诉记者,清政府官员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缩水严重。
重新修复滨江道署工程启动后,考古挖掘队伍在查找营房和班房二处遗址过程中,遇到难题,根据原始图纸和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已经发现了营房和班房的遗址,但根据记载应该是各五间房子,而在遗址挖掘中却是各三间房屋。省、市考古专家经过多次研究、考察会议,最后在通过现场查看发现每栋房屋遗址地基长为8.2米,为三间房,虽然清朝竣工上奏给清政府是五间房,但是为了保留历史原貌,修复只能按照三间房屋修建。
用坏150把铁钎找到二堂遗址
在二堂挖掘过程中,考古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古没有发现任何遗址地基,历史上没有二堂吗?最后经过走访发现,1963年,政府曾对二堂进行过重建,施工队派出专人对二堂进行了深挖,100多人在用坏了150多把铁钎子、挖出一堆石头后,发现了3块二堂遗址青石板,从而确定了二堂遗址的具体位置。于以顺说,从二堂解放初期修建的房屋质量来看,该房屋的质量只能用“没的说”来总结,从地基坚固和厚度来看,在上面盖7层楼都可以,水泥标号之高,比修地堡还高,力工干了一个多月才挖开地基,这工程质量和清政府的缩水工程正好是正反两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