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科技日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使东北年增玉米15亿公斤
2005-08-21 22:28:00 来源:科技网  作者:范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科技日报8月21日讯 青纱帐绿影婆娑,金玉米粒大棒长。驱车在沈阳至海城的路上,但见春玉米长势喜人,有行家说,今年东北的玉米产量有望获得历史最好水平,这青纱帐出的神奇,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立下的头功。

  此话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是昨天记者从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联合办公室在此间组织召开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东北平原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总结交流会上得到的一组数字。实施这项工程一年来,东北三省共增产玉米15.59亿公斤,平均每亩增产51.25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0.4%%,增加经济效益16.12亿元。

  据了解,由于粮食连续三年减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统筹粮食安全与资源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国家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于2004年5月紧急启动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立足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三大平原,主攻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集中在全国12个粮食主产省实施。

  以生产玉米为主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主要针对东北平原春玉米大面积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玉米科技水平、增强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研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多个单位的426名科技人员,围绕玉米科技创新、高产多学科攻关和大面积丰产示范,成功推进了项目“三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据统计,三省共建立核心区18个,面积4.21万亩;示范区32个,面积327万亩;辐射区35个,面积3042万亩。科技人员将前三年已取得的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熟化提高,并在项目区进行示范和推广,组装出一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极大地促进了项目区玉米产量的提高。

  辽宁省农科院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创新的“玉米双株定向栽培”技术体系,结出的双株玉米如同一对双胞胎。每亩4500株左右密植,保证了高产田块达到近1000公斤。研制出双粒种子播种机和双粒种子脱粒机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辽南晚熟区的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辽西半干旱节水保苗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辽中北是晚熟区增密度促早熟技术集成与示范这三个技术模式,在不同的种植区域也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吉林省根据半湿润产区、半干旱产区、湿润产区的生态特点,确定了各生态区的适宜品种群,从品种、密度、土壤条件、施肥等,确定了亩产1000公斤的春玉米超高产关键技术,小面积试验达到亩产950公斤。他们的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保护性耕作、均匀垅平作高留茬行间种植保护性耕作、不同区域玉米养分平衡调控等技术体系十分适合当地的栽培条件。

  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根据玉米不同生态型建立了松嫩平原中南部高产高效技术、松嫩平原中西部抗旱保苗高产技术、三江平原玉米高产技术三种模式,强化了新品种选用、保墒与节水灌溉、土壤增温、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围绕超高产攻关目标,提出了优良玉米新品种筛选与合理布局、黑土带玉米农田地力恢复技术、半湿润区玉米高密度超高产综合技术,促进了超高产攻关田及项目“三区”产量的提高。

  玉米成果和技术在农村得到很好运用,离不开三省开展的玉米高产技术培训。各种技术培训班、培训会、田间观摩、电视讲座,使得不少技术人员和农民受益。有了问题,他们都会到专家大院和专家110咨询热线找答案。一年多来,三省共培训785期次,培训技术员和农民57.1万人次,使一大批丰产技术迅速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