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4日电 为期两天的全国工商系统食品安全工作座谈会今日在哈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工商系统的与会人员总结了前一阶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经验,提出从食品质量的市场准入、交易和退出实行全程监管。
会上提出,各级工商部门要把食品质量监管作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来抓,从食品质量的市场准入、交易和退出实行全程监管,依法查处销售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特别是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据生活报报道称,省工商局在会上介绍了我省专项整治食品安全工作的情况。近年来,我省对奶粉市场、儿童食品市场、夏秋时令食品市场进行清查,并加大了边境口岸进口食品专项整治力度。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工商系统取缔无照经营食品业户2282户,取缔食品黑加工点164个,查处食品安全案件4371起,案值1102万元,收缴罚没款512.11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64万元,有效净化了食品市场环境。
哈市政协委员粱志强日前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能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认为哈市的食品安全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食品市场监管机构重叠,手段软弱,打击力度不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此问题,粱志强委员提出了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能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六条建议。同时,这份建议也引起了十几位政协委员的关注,19日,记者和其中的三位委员迈出了“走市场”的第一步。本报将用一周的时间同委员们一起“走市场”,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欢迎读者参与此行动,及时向记者反映问题。
近日,齐齐哈尔市包装办、环保、工商执法人员在市内大型早市检查发现,有毒食品塑料袋在市场上的流通比例竟高达六成——有毒塑料袋肆虐食品市场
用塑料袋直接装食物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在早市上、大小超市里随处可见商家将油条、馒头等食品装进塑料袋内销售。令人震惊的是,不少用来装食品的塑料袋竟是用非食品用塑料加工而成的,含有大量毒素。毒塑料袋无处不在
19日,记者与哈市政协委员、市民建会员粱志强、鲍功民、王述强在哈市道里、南岗、道外几处菜市场、农贸市场、早市看到,用有异味、有颜色的塑料袋装食品的大有人在。
在道里、道外的江边早市,一些业主将刚出锅的油条、豆浆等食品装进很薄的塑料袋出售。记者发现用过的塑料袋大多变了形,散发着淡淡的异味。在道里菜市场地下市场,各摊床前都挂着成沓的塑料袋,生肉、鲜虾、豆制品统统装在里边。再生原料制造“问题袋”
道外区南和街是哈市最大的塑料袋批发市场,经营塑料袋生意的店家不下三四十家。据几位商家介绍,这里销售的塑料袋共有三种,原料、半原料和再生料的。原料的没有味,可以装食品,三四分钱一个;半原料和再生料的都有异味,但价格便宜,2分钱左右。
在一家店铺里,女老板向记者一行谈了许多有关塑料袋的内幕。她说:“批发市场里的塑料袋主要来自本市一些小作坊和南方厂家,他们一般在半原料塑料袋里增加一些化学成份后,味就没了,实际还是有毒的,但一般检查很难发现。”藏毒塑料袋危害人体健康
据哈市环保局专家介绍,日常生活使用的塑料袋原料,主要分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几种。其中,聚乙烯、聚丙烯是安全的塑料,可用来盛装食品。而多数聚氯乙烯塑料袋有毒,不能包装食品。塑料稳定剂中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铅,也有毒性,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造成积蓄性铅中毒。
环保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超薄塑料袋(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绝大多数是一些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里面的再生塑料含有严重超标的致癌物。如果用有毒袋盛装含油、含酒精类食品或温度超过50℃的食品,袋中的铅就会融入食品中,长期食用,人体摄入的毒素就会增多。